论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问题
本文选题:地质灾害 切入点:风险识别 出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多年学术研究与实地"原型观测",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或早期识别的六个因素,包括地质体边界形态(a)、成分结构(b)、初始状态(c)、激发条件(d)、环境因素(e)和成灾条件(f)及其时间变化(t),简称"六要素识别法",可表示为R=f(a,b,c,d,e,f;t)。这些因素的变化决定着致灾体与承灾体遭遇的概率,从而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明方向。通过实际案例论证了典型因素变化导致的地质灾害,在思想上突破了以往过度关注于从已发生灾害事件推断未来风险的局限,推动从地质环境因素变化孕育地质灾害风险的研判,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防灾减灾管理决策。
[Abstract]:Based on many year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field "prototype observation", six factors of geological hazard risk identification or early identification are proposed. It includes geological boundary shape, composition structure, initial state, excitation condi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disaster condition) and its time variation, 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six element identification method", 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change of these factors, which determines the disaster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the geological body's boundary shape and structure. The change of these factors determines the disaster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the geological body's boundary shape and its time variation, 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six-factor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short, 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six elements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e change of these factors determines the disaster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these factors. Probability of encounter between body and disaster bearing body, Through practical cases, the geological hazard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typical factors are prov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ast excessive attention to extrapolating future risks from existing disaster events are broken through in thought. To promote the study and judg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risk from the chang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o serve the management decis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ore pertinently.
【作者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基金】:基金项目: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1211221481001)
【分类号】:P6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文化培育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年03期
2 刘传正;;深圳红坳弃土场滑坡灾难成因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年01期
3 刘传正;;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中两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年03期
4 黄润秋;张伟锋;裴向军;;大光包滑坡工程地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4期
5 刘传正;;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J];地质论评;2014年04期
6 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理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6期
7 刘传正;;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五十年[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5期
8 胡卸文;黄润秋;施裕兵;吕小平;朱海勇;汪雪瑞;;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堰塞坝溃坝模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9 黄润秋;;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10 程谦恭;张倬元;黄润秋;;高速远程崩滑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地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群;赵超英;;基于面向对象的高分遥感数据甘肃黑方台黄土滑坡半自动识别[J];灾害学;2017年03期
2 高攀;易加强;谢航;;四川丹巴县甲居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7年07期
3 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04期
4 唐鹏;陈国庆;黄润秋;路晓东;;基于物理模拟试验的岩质滑坡地表位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04期
5 董丽青;杨丽雯;;恩施州滑坡灾害的成因机理及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6 刘海军;巨能攀;赵建军;张雪燕;;层状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7 苗佳;张洪;陈娟;;某变形体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7年02期
8 焦姗;龙建辉;于慧丽;;山西煤矿区滑坡特征及分类[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3期
9 彭学军;问建学;韩孝峰;;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思路及实例分析[J];公路;2017年06期
10 储浩;孙树林;张磊;丁伟;;均质黏土滑坡的运动特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传正;;关注工程弃土场滑坡泥石流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年02期
2 刘传正;;深圳红坳弃土场滑坡灾难成因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年01期
3 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5年05期
4 梁宏锟;刘传正;温铭生;马娟;魏云杰;;“地质灾害五步避险法”动漫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年03期
5 刘传正;;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J];地质论评;2014年04期
6 刘传正;;关注冰雪冻融引发的崩塌滑坡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年02期
7 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理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6期
8 刘传正;;意大利瓦依昂水库滑坡五十年[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5期
9 许向宁;李胜伟;王小群;王兰生;张健;朱雷;沈曼;;安县大光包滑坡形成机制与运动学特征讨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2期
10 黄强盛;夏旺民;;滑坡稳定性评价中地震作用力计算的讨论[J];地震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寅生,张业成,张春山,王金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2 毛学翠;;论地质灾害风险与保险[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04期
3 薛强;祖彪;;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24期
4 张茂省;唐亚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方法与实践[J];地质通报;2008年08期
5 张晓巍;冯丽;熊燕;;浅谈山地城镇规划设计中地质灾害风险规避策略[J];小城镇建设;2010年05期
6 王雁林;郝俊卿;赵法锁;李芳;李明;;陕西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步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齐信;唐川;陈州丰;邵长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5期
8 彭荣亮;万县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中国地质;1996年06期
9 张业成,,张梁;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3期
10 尚志海;王兴水;袁丽芬;;广东省紫金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岳超俊;;开展我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探[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2 范远芳;张小趁;褚宏亮;翟书礼;;区域地质灾害风险静动态评估对比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颖;唐晓慧;;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薛东剑;何政伟;陶舒;张东辉;张雪峰;;多源遥感数据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应用(英文)[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长礼;林良俊;姜建梅;宋超;张云;侯宏冰;王秀艳;裴丽欣;王晶晶;;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管制中的应用[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传正;;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与地质环境安全[A];中国科协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专题报告文集[C];2008年
7 何锋;张建;吕智超;张衍涛;冯春建;季文峰;;基于综合信息量-GIS技术耦合的埕岛油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郑承忠;;福建滨海火电厂灾害地质问题及风险控制的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通讯员 唐春燕;江西气象地质灾害风险预报显成效[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严春银 袁正国;江西将发地质灾害风险预报[N];中国气象报;2002年
3 记者 李伟锋;降低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张韩燕;魏宏:科学评估地灾风险统筹研究重建方案[N];四川科技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岳超俊;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魏风华;河北省唐山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雪峰;区域性山地环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薛凯喜;极端降雨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6 何淑军;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7 薛东剑;RS与GIS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牛全福;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袁蒲菁;柞水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长安大学;2015年
3 许晓霞;基于GIS的陇南市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徐健铭;汶川县映秀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世江;黄土地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6年
6 武斌;金沙江流域宁南小流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长安大学;2016年
7 廉帅;四川省平昌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8 陈艳;四川旺苍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9 王帅永;县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10 熊剑;西南深切河谷地区斜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4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4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