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考虑弹性模量变化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发布时间:2018-03-21 20:22

  本文选题:弹性模量变化 切入点:损伤阈值 出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建立更为完善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针对现有模型难以反映某些岩石在三轴试验条件下弹性模量随围压变化而改变的特性,从不同类型空隙对岩石变形性质的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了岩石弹性模量变化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弹性参数与岩石中未闭合裂隙数的关系建立了岩石弹性模量变化的分析方法。之后,引入统计损伤理论,考虑损伤阈值的影响和残余强度变形特征,建立了可模拟岩石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给出了基于三轴压缩试验曲线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本文模型可反映岩石弹性模量随围压变化而改变的特性,且具备现有模型的优点,对岩石变形全过程模拟效果良好。最后,通过试验曲线与本文及同类模型理论曲线的对比分析,表明了本文模型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Abstract]: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ore perfect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the existing models can no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astic modulus of some rocks changing with confining pressure under triaxial test condition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voids on the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rock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elastic modulus variation of rock is deeply analyzed, an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astic parameters and the number of unclosed fractures in rock,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elastic modulus variation of rock is established. Then, the statistical damage theory is introduce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damage threshold and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ual strength, a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rock deformation.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model parameters based on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curve is given. The model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elastic modulus changing with confining pressure,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existing model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rock deformation are good. Finally, the rationality and superiority of this model are shown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curve with the theoretical curve of the same model.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37819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资助(20130161110017)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飞;赵法锁;;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3期

2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3 周家伍;刘元雪;傅蕾;李忠友;;损伤本构模型在边坡工程损伤破坏研究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杜炜;;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J];四川建筑;2010年02期

5 刘汉龙;肖杨;崔允亮;;结构性软土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6 朱杰;徐颖;李栋伟;;白垩系软岩的一种增量型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6期

7 张强勇;杨文东;张建国;杨春和;;变参数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8 蒋维;邓建;李隐;;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9 赵永红;岩石弹脆性分维损伤本构模型[J];地质科学;1997年04期

10 张明;王菲;杨强;;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庆斌;王光纶;张楚汉;;考虑围压影响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4 张嘉翔;韦立德;陈从新;杨春和;;压剪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渗流模型(Ⅱ):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理论模型及算例[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5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构架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辉;土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吉宏;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晓鹏;基于节理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的FLAC3D二次开发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菲;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蒋维;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者超;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汪辉平;岩土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45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45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a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