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灾害熵的汶川震后道路泥石流敏感性分析
本文选题:岩土工程 切入点:泥石流 出处:《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导致震区地表岩体产生了强烈的扰动和破坏,许多震前非泥石流沟转化为大规模高频泥石流沟。鉴于震区近年来频发的泥石流灾情,以汶川主要公路沿线(都汶公路和省道303)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依据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活动特征,遴选出影响泥石流发生的关键因子,运用灾害熵理论模型,考虑因子相互之间的影响,计算各个因子的权重,对研究区泥石流进行敏感性区划。分析结果表明:较高敏感性的泥石流沟谷多达47条,占总数的78.3%,且集中分布在中央断裂的上盘,特别是以映秀为暴雨中心的峡谷地带。分析结果可作为震区泥石流防治,灾区重建的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huge energy released by the 2008 Wenchuan M8.0 earthquake resulted in strong disturbance and destruction of the surface rock mass in the earthquake area, and many non-debris flow gullies were converted into large-scale high-frequency debris flow trenches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 view of the frequent debris flow disasters in the earthquake area in recent years, Taking the debris flow gullies along the main roads of Wenchuan (Duwen Highway and Provincial Highway 303)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 are selected, and the disaster entropy theory model is use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on each other,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is calculated, and the sensitivity zoning of debris flow in the study area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as many as 47 debris flow gullies with high sensitivity. It accounts for 78.3% of the total and is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disk of the central fault, especially in the gorge zone where Yingxiu is the center of the rainstorm.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n be us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bris flow in the earthquake area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saster area.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1601565) 2016年度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CXTDG201602012) 重庆科委基础与前沿研究资助项目(cstc2013jcyjA30014)
【分类号】:P642.23;U418.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兴昌;陕西省秦岭西部泥石流区域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1期
2 王协康,敖汝庄,方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S1期
3 祁龙;泥石流沟活跃程度的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4 袁万钟;论泥石流流动过程中的失水现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5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6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库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年S1期
7 魏建功;浅谈我国山地环境与泥石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8 ;泥石流[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1年04期
9 李吉顺;滑坡、泥石流防灾常识[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10 ;泥石流与滑坡[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璧玉;;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诚;徐勤;;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杨俊杰;;泥石流地区隧道位置选择[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丰;;遥感技术在成昆铁路沙湾至泸沽泥石流普查与动态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5 周陈生;杨晓莉;白金玉;郭会川;;近坝区泥石流(群)沟的危险性及其对电站的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陈晓清;胡凯衡;;泥石流活动与流域特征曲线[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崔鹏;韦方强;谢洪;钟敦伦;杨坤;何易平;胡凯衡;;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与其减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C];2002年
9 刘希林;苏鹏程;李秀珍;;四川德昌县纸房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宜娟;刘希林;赵源;;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风险区划[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萍;“减轻泥石流的灾害,重在防预!”[N];四川科技报;2007年
2 黄星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 周金星;多措并举 预警为先 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彭丽 顾华宁;要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水电顾问集团 范俊喜;水电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响?[N];中国能源报;2013年
5 安集;发生泥石流怎么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6 安集;泥石流的时间周期规律和预报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7 实习记者 李霞;一看二听识别泥石流 专家教你紧急避险[N];成都日报;2010年
8 记者 段金平;旅游景区泥石流不容忽视[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9 刘孝盈;日本泥石流的监测与预报[N];中国水利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文天;高山河谷写课题 泥石流沟造良田[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容;泥石流堵塞大河判据及沿河线减灾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汉辉;泥石流预报预警先进技术及其在示范区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郭鹏;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宁;单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及其在四川地震灾区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黄晓虎;泥石流降雨启动机制及早期预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史明远;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硕楠;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陈中学;粘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及成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樊峗峗;泥石流动力过程模拟及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庆丰;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宗源;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钟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复技术[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苟印祥;泥石流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吴雨夫;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条件影响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宁;泥石流发生降雨条件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华伟;太原西山虎峪沟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解琛;泥石流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果;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刘丽娜;芦山地震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656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5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