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瞬变电磁合成孔径成像方法分辨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07:25

  本文选题:瞬变电磁法 切入点:微分电导成像 出处:《长安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高精度瞬变电磁法成为当下地球物理勘探中一个非常热点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关于瞬变电磁的解释技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层状介质反演;另一类是电导率-深度转换的近似解释方法。等效导电平面法是一种重要的瞬变电磁近似解释方法,其根据视纵向电导及其导数曲线的特征能够直观地划分地层,基于等效导电平面法的基本原理,本文给出了视纵向电导和对应视深度的定义,进而求取视纵向电导关于深度的二阶导数。其二阶导数曲线在均匀介质中为恒为零,但在地层电性发生变化的位置或界面会产生尖锐的峰值,将相邻各测点曲线的较连续的峰值连起来会形成类似于地震成像中的同相轴,我们称为其为瞬变电磁微分电导成像。相较传统方法它对地下电性分布尤其是层状介质的情况反应得更为直观、清晰。多孔径瞬变电磁物理模拟证明瞬变电磁多孔径具有相干性,相邻位置的同一地质体的反射回波具有相关性,因此瞬变电磁资料可以进行多孔径合成成像。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借助于合成孔径雷达的思想,将微分电导信号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各测点间的相关系数,将相关系数在阀值范围之内的测点数据进行相关叠加,以达到提高信噪比、突出弱异常进而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同时这种处理方式也将传统的以单点解释为主的处理方式发展成为以测点为中心的逐点推移多次覆盖的处理方法。采用相关叠加合成孔径的方法将极大提高航空瞬变电磁的分辨能力。本文通过对不同的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地电模型合成孔径的效果、得出了简单模型(单个地质体)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中最佳合成孔径长度关于地质模型参数的经验公式。以此为依据讨论了瞬变电磁合成孔径成像的横向、纵向分辨率,为实际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high-precision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has become a very hot research object in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about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at home and abroad: one is the inversion of layered media; The other is the approximate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conductivity depth conversion. The equivalent conductive plane method is an important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approximate interpretation method, which can visually divide the strat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ent longitudinal conductance and its derivative curves.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equivalent conductive plane method, the definitions of apparent longitudinal conductance and corresponding apparent depth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and the second derivative of apparent longitudinal conductance on depth is obtained. The second derivative curve is constant zero in homogeneous medium. However, sharp peaks occur at the position or interface where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ata change, and the contiguous peaks of the curves of adjacent measuring points will form a phase axis similar to that in seismic imaging. We call it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differential conductance imag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t can react more directly to the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electricity, especially to the case of layered media. Clear. The multi-apertur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physical simulation proves that th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ulti-aperture has coherence, and the reflection echo of the same geological body in the adjacent position has the correlation, so th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data can be used for multi-aperture synthetic imaging. In 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he differential conductance signal is analyzed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in the threshold range is superimposed to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single point interpretation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point-by-point multiple coverage processing method with point by point as the center. Correlation is adopted. The method of stacking synthetic aperture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resolution of aeronautical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theoretical models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effects of synthetic aperture of different geoelectric models are analyzed. The empirical formula of the optimum synthetic aperture length in the simple model (single geological body)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technique is obtained. Based on this, the transverse and vertical resolution of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is discussed.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practical work.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31.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实,李创社,张彦鹏,张鹏飞,宋建平;工程勘探瞬变电磁仪关键技术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1期

2 谭国贞;付志红;周雒维;罗强;;瞬变电磁发射机控制系统设计[J];电测与仪表;2006年03期

3 张根良;;瞬变电磁技术在煤矿井下的应用[J];河北煤炭;2007年04期

4 李亚南;张小路;;瞬变电磁信号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孙吉益;;瞬变电磁技术在邢台矿井下应用效果[J];河北煤炭;2008年02期

6 高级;崔若飞;刘伍;;矿井瞬变电磁数据处理解释及显示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07期

7 王学振;;降低铁路对瞬变电磁探测干扰的试验[J];中州煤炭;2009年08期

8 赵立松;;瞬变电磁技术在含水地质体探测中的应用[J];河北煤炭;2011年04期

9 姚小帅;申青春;杨培;郝会安;伊晓子;;瞬变电磁技术在井下水文孔选址中的应用[J];中州煤炭;2012年06期

10 顾义东;;矿用瞬变电磁仪[J];工矿自动化;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戚志鹏;李貅;;瞬变电磁脉冲压缩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貅;戚志鹏;刘银爱;汝亮;吴琼;马炳镇;;航空瞬变电磁合成孔径快速成像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文波;李貅;薛国强;刘银爱;;瞬变电磁相关合成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史渊;肖恒训;;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在煤矿水患探测中的应用[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苏茂鑫;李术才;李貅;张庆松;薛翊国;邱道宏;;瞬变电磁三维成像技术在地质预报中的应用[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6 陈卫营;薛国强;李海;周楠楠;闫述;李梅芳;;电性源瞬变电磁近场区响应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孙怀凤;李术才;李貅;戚志鹏;苏茂鑫;薛翊国;;隧道瞬变电磁三维探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丁世荣;;地下阶跃磁偶极源激发下球形地质体的瞬变电磁响应[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林君;于生宝;嵇艳鞠;王忠;李慧;王艳;;瞬变电磁探测系统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杜木民;李玉宝;;井下瞬变电磁探水技术初探[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洪涛邋牛秋福;瞬变电磁技术破解矿井透水难题[N];中国企业报;2007年

2 张宏新邋李志勇;白庄矿瞬变电磁勘探填补国内空白[N];经理日报;2007年

3 梁文君邋 王洪涛 牛秋福;瞬变电磁技术破解煤矿井下防探水难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总局物探院完成三个瞬变电磁勘探项目[N];中煤地质报;2010年

5 文物;保水采煤,鱼与熊掌兼得[N];中国煤炭报;2010年

6 张素琴;瞬变电磁仪助山西212队竞争市场项目[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冰;戮力同心 砥砺前行[N];中煤地质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曙东;直升机瞬变电磁系统响应计算与地回线标定[D];吉林大学;2012年

2 梁庆华;矿井全空间小线圈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周逢道;海洋瞬变电磁探测发射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戚志鹏;瞬变电磁三维合成孔径延拓成像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万玲;地下水磁共振与瞬变电磁联合反演方法及探测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谭代明;隧道超前探水全空间瞬变电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嵇艳鞠;浅层高分辨率全程瞬变电磁系统中全程二次场提取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姜志海;巷道掘进工作面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机理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胡雄武;巷道前方含水体的瞬变电磁响应及探测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10 邓晓红;定回线源瞬变电磁三维异常特征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俊辰;套管完整性与套后介质识别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宋磊;考虑激电效应的瞬变电磁三维正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刘二萌;瞬变电磁时域有限差分正演模拟[D];长安大学;2015年

4 姚伟华;瞬变电磁法矢量有限元三维正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韩自强;磁源瞬变电磁拟大地电磁二维反演方法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马玉龙;瞬变电磁合成孔径成像方法分辨率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范诚毅;瞬变电磁地质探测仪发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梁建刚;瞬变电磁勘察煤田采空区的可行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9 刘向红;本安型瞬变电磁仪及其探测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保凯;便携式瞬变电磁接收机的研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670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70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6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