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洛区域延长组中下油层组物源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7 23:00

  本文选题:轻矿物组合 切入点:重矿物组合 出处:《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查明黄洛区域延长组中下油层组沉积砂体的物源方向,在岩心、野外露头及分析化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古水流方向,总结轻、重矿物和岩屑类型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研究区延长组中下油层组的古水流方向及物源方向。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中下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沉积时期古水流以南—北和东南—西北方向为主,轻、重矿物及岩屑分析显示的物源方向一致,即研究区的北部地区,由于地处沉积坳陷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的混源区物源特征,整体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和东北部。该研究对分析研究区的砂体展布规律、有利区判断及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ource direction of sedimentary sand body of middle and lower oil formation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Huangluo area, on the basis of core, field outcrop and analysis of laboratory data, the direction of paleocurrent is analyzed, and the plan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 heavy mineral and lithic types are summarized. The paleocurrent direction and source direction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servoi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ck typ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servoirs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are mainly lithic feldspathic sandstone.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the paleocurrent was mainly south to north and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the analysis of light, heavy minerals and lithic debris showed the same direction of provenance, that is, the northern area of the study area wa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edimentary depression. It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source area and the whole source mainly comes from the south and northeast. This study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sand body in the study area, judging the favorable area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部;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基金】: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项目(ycsy2014ky-B-09)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畅斌;;吴起地区延长组裂缝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2 黄同超;焦龙进;王平;;延长组(群)的沿革[J];陕西地质;2013年01期

3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对延长组油源问题的探讨[J];石油学报;1980年02期

4 彭蜀安;陕北延长组浅油层勘探开发近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1期

5 姚泾利;邓秀芹;赵彦德;韩天佑;楚美娟;庞锦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6 李凤杰;郑荣才;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延长组发育的一致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吴立群;焦养泉;杨琴;张承泽;杨生科;;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物源体系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8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赵俊兴;陈安清;朱志军;彭传利;张成弓;陈彦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古地震效应及其地质启迪[J];地质论评;2010年04期

9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10 严云奎;安亚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以川口油田北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2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陆相延长组页岩油气生成及相态演化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全红;李文厚;张道锋;郭艳琴;冯娟萍;高永祥;崔军平;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朱国华;;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低渗-特低渗岩性油田[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付绪凯 陈涛;宁东油田延长组喜获工业油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忠文;陕北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高鹏鹏;延长油田延长组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3年

4 马海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刘航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高自然伽马储层成因及测井评价[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勃;瓦窑堡油田屈家沟油区延长组地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曾秋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陆相页岩储层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方艳梅;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油气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4 朱源泉;ZL油田延长组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5 董凌峰;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长组有利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闻金华;旬邑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7 储昭奎;鄂南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兆扬;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葛鹏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先超;鄂南长武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3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73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