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低渗透性裂隙岩体水流三维入渗过程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23:24

  本文选题: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 切入点:水流入渗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通过三维电阻率成像同步测量发生在野外低渗透性裂隙岩体中的水流三维入渗,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技术,对其进行了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入渗前裂隙岩体的背景电阻率特征,岩体中的水流入渗区在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所获取的电阻率图像中,呈现出明显的电阻率低阻特征,低阻特征区域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反映了裂隙岩体渗透性相对大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水流在岩体内的三维入渗也不是均匀的,而是存在着优势入渗现象,尤其是在入渗的早期.对研究低渗透性岩体的非均质性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ree-dimensional resistivity imaging is used to synchronously measure the 3-D infiltration of water in low-permeability fractured rock mass in the field. The in-situ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imaging technique.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background resis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d rock mass before infiltration, the flow infiltration area in rock mass shows obvious resistivity and low resistiv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sistivity images obtained by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imaging.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ow resistivity characteristic region reflec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ve size of the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d rock mas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of the water flow in the rock body is not even, but the phenomenon of dominant infiltration exists.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infiltra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heterogene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ock mas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023,41202174)
【分类号】:P631.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米加,陈明雄,贺永年;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1期

2 向文飞;周创兵;;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3 丁红瑞;王如宾;;基于单裂隙岩体二维稳定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4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5 陈益峰;周创兵;盛永清;;应变敏感的裂隙及裂隙岩体水力传导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6 张海波;王媛;王鲁明;张伟;;裂隙岩体动力特性的试验模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8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9 纪成亮;李晓昭;王驹;赵晓豹;汪志涛;邵冠慧;王益壮;;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超;硬质裂隙岩体三轴加载及卸荷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陈必光;地热对井裂隙岩体中渗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张力民;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聂韬译;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梁德贤;高压渗流作用下裂隙岩体损伤演化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贾海梁;多孔岩石及裂隙岩体冻融损伤机制的理论模型和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佳俊;高放废物处置库北山预选区裂隙岩体注浆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鑫;爆炸作用下裂隙岩体裂纹扩展模拟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邱艳勇;基于离散元的裂隙岩体水沙渗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卫英豪;富水条件下泥岩巷道长时变形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白仕红;循环荷载下裂隙岩体能量演化及损伤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凡;基于概率统计的裂隙岩体注浆液扩散效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艾旭峰;裂隙岩体隧道渗流场特征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胡峰;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理论的裂隙岩体损伤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荣腾龙;低温环境下单裂隙岩体强度损伤及断裂特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10 赵毅;富水裂隙岩体隧道注浆堵水对渗流场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88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88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2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