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演化
本文选题:层序地层 切入点:沉积相 出处:《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9期
【摘要】:综合露头、测钻井资料的对比,建立了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南天山和西昆仑山前带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和区域性沉积相突变界面将研究区白垩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依据沉积相变化、地层叠加样式的转换面以及沉积旋回结构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通过区域内野外露头和单井等资料的分析,共识别了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等5种主要沉积相。系统地编制了各层序的沉积体系展布图,揭示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及纵向演化。研究表明,白垩纪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沉积范围和沉积体系有明显变化。沉积范围先由山前带向盆内扩展,反映了研究区整体上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海进事件。沉积体系的演化整体上表现为陆相—海相沉积的变化过程。
[Abstract]:Comparison of synthetic outcrops and drilling data, The Cretaceou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South Tianshan and West Kunlun Foreland belts in the southwest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Cretaceous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two secondary sequence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unconformity surface and the abrupt interface of the region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The transformation surface and sedimentary cycle structure of stratigraphic superposition style are divided into four third-order sequen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eld outcrop and single well data in the area, alluvial fan, braided river, meandering river are identified. Five main sedimentary facies, braided river delta and meandering river delta, are systematically compiled to map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each sequenc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ongitudinal evol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system are revealed. The sedimentary range and system of the southwest depression of the Cretaceous Tarim Basin changed obviously.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ange process of continental and marine facies deposits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前陆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二期)”(编号:2011ZX 05003-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古构造、古地理演变与成藏效应”(编号:41130422)联合资助
【分类号】:P534.53;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进;;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的植物[J];西北地质科学;1988年04期
2 刘子进;;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的植物[J];西北地质科学;1988年24期
3 张子福;苗淑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的孢粉[J];西北地质科学;1989年01期
4 张子福;苗淑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的孢粉[J];西北地质科学;1989年25期
5 吴绍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早第三纪双壳类组合[J];新疆地质;1991年03期
6 刘琼;何生;;江汉盆地西南缘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2期
7 宗文明;高林志;丁孝忠;庞维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南华纪冰碛岩特征与地层对比[J];中国地质;2010年04期
8 孙延贵;;化隆盆地西南部滑坡群应力控制的机制[J];水土保持学报;1989年02期
9 程纪星,姜义生;浅谈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的勘查方向[J];铀矿地质;2001年06期
10 李科;;雅布赖盆地西南缘煤矿床地质特征[J];宁夏工程技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腾格尔;刘文汇;陈践发;徐永昌;;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烃源岩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沉积相[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宋立军;冯常茂;刘池洋;孙淑静;赵靖舟;赵永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构造热事件分析[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辉;康高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分析[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刘琼;何生;;江汉盆地西南缘原油中芳烃含硫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罗静兰;史成恩;李忠兴;刘小洪;李健;韩永林;李博;赵惊蛰;王海宏;杜金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与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与物源方向分析[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李雅君;盖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上元古界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8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大型贱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预测[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9 赵宏波;谷道会;孟令涛;唐辉;程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火成岩岩性及测井曲线特征——以X1井为例[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林;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沉积相及致密化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鑫;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D];兰州大学;2012年
3 朱伟;江汉盆地西南缘中新生界油藏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周宏春;干旱区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地下水系统和悬河补给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5 吕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长6期沉积体系与油藏富集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小辉;兰坪盆地西南缘中段推覆构造特征及盆山耦合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原盆恢复及其演化[D];西北大学;2007年
3 董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烃源岩分布特征及评价[D];长安大学;2013年
4 陈丹敏;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向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物源环境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6 何彬;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体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7 王亚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陈晓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盒8、山1段含气性检测试验[D];西北大学;2014年
9 翁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岩浆活动及其对油气形成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2年
10 雷盼盼;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2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9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