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全新世气候、沉积环境变化在桂林岩溶湿地沉积物中的记录
本文选题:岩溶湿地 切入点:全新世 出处:《西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19世纪末以来,全球增温的趋势愈加显著,1880~2012年100多年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明显增高,线性增加幅度趋势为0.8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和季节尺度上,大部分陆地区域极端暖事件将增多,极端冷事件将减少,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压力将日益加大。岩溶区在我国分布较广,西南七省一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北、广东、湖南和重庆)分布的裸露岩溶面积约为62万km2。岩溶地区成土速率低,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如2010年春季,云南、贵州大部,广西西部、四川南部及重庆均存在中度到重度气象干旱,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重建岩溶区过去的气候及环境变化,对于认识当今气候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桂林岩溶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同时受到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是中低纬岩溶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地区。但本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环境重建工作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石笋,全新统湖沼沉积物所记录的全新世植被、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工作并不多见,缺乏能与石笋记录相比较的地质资料。因此本文选取桂林西南村和八仙岩两个岩溶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拟弥补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在精确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对采自广西桂林八仙岩和西南村两个岩溶湿地沉积物剖面进行了孢子、花粉、淡水藻类、有机碳同位素、有机碳、有机氮、粒度等多指标综合分析,获得了桂林岩溶区8000年以来的植被、气候及沉积环境变化记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桂林岩溶区中、晚全新世植被的演替规律,气候与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八仙岩剖面孢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得到如下认识:ca.8435~4405 cal yrBP,该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其中ca.6285~4405cal yr BP,林中热带、亚热带成分有所增多,TOC、TN值较上带有所上升,δ13C值有所偏负,该阶段应是研究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ca.4405 cal yr BP至今,植被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针叶混交林,气候较前一阶段相对干、凉。其中ca.4405~3590 cal yr BP,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大范围收缩,洼地发育泥炭沼泽,气候冷湿;ca.3590~580 cal yr BP,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针叶混交林有所恢复,气温有所回升;ca.580 cal yr BP至今,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进一步收缩。八仙岩剖面所在位置ca.8435~4405 cal yr BP,气候温暖湿润,但莎草科花粉与淡水藻类含量较低,洼地处于沼泽环境,ca.4405~3590cal yr BP,气候冷湿,湿生植物莎草科花粉含量显著,指示水域面积有所扩张,泥炭发育,ca.3590~580 cal yr BP,气候总体偏干、凉,莎草科花粉含量有所下降,指示水域面积的收缩,ca.580~0 cal yr BP,莎草科花粉含量继续下降,沼泽趋于干涸。对西南村剖面孢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得到如下认识:ca.5390~1990 cal yrBP西南村周围低山丘陵上生长着以常绿栎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较高海拔处分布有少量以松为主的针叶林,气候温暖湿润。ca.1990~380 cal yr BP,植被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气温较前一阶段有所降低,期间存在冷暖干湿变化。ca.1990~1540 cal yr BP和ca.1360~750 cal yr BP两个阶段,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有所恢复,气候较为温暖湿润;ca.1540~1360 cal yr BP和ca.750~380 cal yr BP两个阶段,针叶树松的增多,常绿栎类花粉含量的下降,说明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缩小,气候较为凉、干。西南村剖面所在位置在ca.5390~580 cal yr BP整体上处于水动力较弱的沼泽环境。ca.5390~3160 cal yr BP,气候温暖湿润,淡水藻类含量较高,沼泽水域面积较宽,水动力较强;ca.3160~1990 cal yr BP,洼地周围植被繁茂,植物残体在洼地堆积,发育了泥炭;ca.1990~1540 cal yr BP和ca.1360~750 cal yr BP两个阶段,气候相对温暖湿润,降水量较大,草本植物莎草科花粉与环纹藻均有较高含量,洼地水域扩张;ca.1540~1360 cal yr BP和ca.750~380 cal yr BP两个阶段气候较干凉,降水量减小,莎草科花粉与环纹藻含量均下降,洼地水域有所收缩。八仙岩和西南村剖面孢粉、地球化学指标所反映的植被与气候变化信息是一致的:在约ca.4405 cal yr BP之前,西南村与八仙岩剖面所在地区均有较多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分布,气候温暖湿润;约ca.4405~3590cal yr BP,两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均迅速退缩,δ13C值均显著偏正,反映气温快速下降;这一时期,八仙岩剖面中出现较多的莎草科花粉,西南村剖面沉积物粒径有所升高,表明这是一个冷湿的气候阶段。该阶段是桂林地区重要的气候过渡期。约ca.3590~580cal yrBP,八仙岩附近的低山丘陵上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有所恢复,西南村剖面所在地区在ca.3160~1990 cal yr BP分布有较多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表明这一时期气温有所回升,但气候总体上向凉、干方向发展。ca.580cal yr BP之后,两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进一步收缩,δ13c值迅速偏正,气候持续偏向凉、干。约ca.750-580cal yr BP,西南村剖面所在地区与八仙岩剖面所在地区先后出现了较多的禾本科花粉,指示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断深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建廷,金章东,沈吉,王苏民;近800年来内蒙古岱海地区古气温的定量重建[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2 林瑞芬,卫克勤;草海ZHJ柱样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记录及其古气候信息[J];地球化学;2000年04期
3 张美良,袁道先,林玉石,覃嘉铭,章程,程海;桂林响水洞6.00 ka B P以来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J];地球学报;2003年05期
4 覃嘉铭,林玉石,张美良,李红春;桂林全新世石笋高分辨率δ~(13)C记录及其古生态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0年04期
5 张恩楼,沈吉,王苏民,夏威岚,金章东;青海湖近900年来气候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J];湖泊科学;2002年01期
6 沈德福;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赵湘桂;李春海;;桂林岩溶湿地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0年04期
7 刘小艳;桂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石漠化治理[J];广西林业科学;2001年03期
8 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沈德福;赵湘桂;李春海;;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环境变化沉积记录的初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雷国良;朱芸;姜修洋;李志忠;靳建辉;方克艳;宋瑞卿;;福建仙山泥炭距今1400a以来的α-纤维素δ~(13)C记录及其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14年08期
10 覃军干,吴国tD,郑洪波,李从先;长江三角洲及邻近海域第一硬质黏土层的生物化石标志[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1693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693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