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上下源宽线地震采集技术在南黄海中部隆起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4-03 12:24

  本文选题:南黄海 切入点:中部隆起 出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4期


【摘要】: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发育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良好。针对中部隆起浅部存在强屏蔽层、多次波干扰严重、中古生代地质构造复杂等不利地震地质条件,引进上下源宽线地震采集新技术,采用低频大容量气枪震源、上下源组合激发方式增强地震波场穿透能力,拓宽地震数据频带,并配合双缆宽线地震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覆盖次数,压制各种干扰信息。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南黄海中、古生代地层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反射成像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Abstract]:The Mesozoic and Paleozoic marine strata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uplift area of South Huang Hai have a good prospec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In view of the unfavorable seismic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strong shield layer in shallow part of the central uplift, serious interference of multiple waves and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Mesozoic Paleozoic, a new technique for seismic acquisition with wide lines of upper and lower sources is introduced, and a low frequency and large capacity air gun source is adopted.The combined excitation of upper and lower sources enhances the penetrating ability of seismic wave field, broadens the frequency band of seismic data, and improves the frequency of seismic data coverage and suppresses all kinds of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ouble cable and wide line seismic observation system.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the reflection imaging quality of the seismic data of the Paleozoic strata in the south Huang Hai.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23-003)资助
【分类号】:P63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灵,晁洪太;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5.3级地震[J];地震地质;1993年01期

2 陈颐亨;浅析南黄海的找油气前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年02期

3 李端璐;徐映深;丁政;江铁鹰;郭江宁;顾斌;;南黄海6.2级地震宏观烈度[J];地震学刊;1985年01期

4 徐刚;刘健;孔祥淮;周良勇;胡刚;;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成因和物源研究综述[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2期

5 李绍全;中韩合作南黄海第四纪地质对比研究之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7年02期

6 申顺喜,李安春,姜学钧,袁巍;南黄海的海底侵蚀作用[J];海洋与湖沼;1998年05期

7 陈新,毛正毅,汪福田;南黄海地质及地震[J];地震地质;1991年03期

8 欧阳凯;张训华;李刚;;南黄海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1期

9 张海U_;陈建文;李刚;吴志强;张银国;;地震调查在南黄海崂山隆起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3期

10 王昆山;石学法;程振波;王国庆;葛淑兰;;南黄海陆架中部沉积物反射率光谱的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喻普之;王谦身;郝天珧;;南黄海几个构造问题的讨论[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门可佩;;江苏—南黄海地区未来3~5年地震形势分析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姚永坚;夏斌;冯志强;姜玉坤;;南黄海古生界以来构造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郝天珧;黄松;徐亚;李志伟;张丽莉;王家林;Suh Mancheol;Kim Kwangkee;;关于黄海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认识[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栾锡武;刘俊;施剑;聂鹏飞;王小杰;王文娟;潘军;颜中辉;;利用印支面预测南黄海油气远景区[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杨树春;胡圣标;蔡东升;冯晓杰;高乐;卢景美;;南黄海南部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热-构造演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7 王昆山;石学法;;南黄海轻矿物分布及组合分区[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许忠淮;吴少武;;南黄海和东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魏建伟;石学法;;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热释光特征及其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胡斌;陈冰;王家林;吴建生;;苏北—南黄海地区磁性基底综合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田雪莲 滕艳;南黄海经历了6个构造演化阶段[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记者 金小平;南黄海前第三系地质研究获好评[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记者 金小平;物探技术在南黄海勘查中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田雪莲 李伟锋;纵横四海[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祁江豪;南黄海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红霞;南黄海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邓伟;南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脂肪烃与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温春;南黄海西部陆架冰后期三种典型沉积类型的沉积演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卢健;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沉积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王琳淼;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古环境沉积记录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梅西;南黄海DLC70-3孔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记录与环境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筱林;南黄海泥质区西北缘B01孔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源—汇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胡乐园;南黄海磁性基底深度重磁震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谢天峰;南黄海重磁资料处理与断裂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张宪军;南黄海中西部全新世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侯雪景;南黄海海岸带和内陆架地质碳汇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张生银;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7 贾培蒙;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岩芯粒度精细化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张贺;南黄海前陆盆地动力过程与盆山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刘建兴;南黄海中部泥质区NHH01孔磁性地层学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10 王昊寅;南黄海泥质区全新世底栖有孔虫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05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05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1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