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地质灾害区划及防治预警对策研究
本文选题:新城区 切入点:地质灾害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并有多条大型地震带经过,从而导致地质灾害分布广且呈现多发现象,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使得其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国家建设和人民安全的大事,因此逐渐受到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位于大青山山脉北部,地势上呈现出北高南低态势,从北向南由山地、山前倾斜平原构成。全区总面积约60%为山区,山区地形沟壑纵深,呈现出复杂的地质构造,内部冲沟发育,沟床有大幅的下降高差,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区内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泥石流、崩塌及滑坡。在一定区域内各类灾害往往彼此伴生,组合成灾,相互转化,形成了灾害链即能量和物质明显的迁移,导致了严重的地质灾害。本文就研究区内区县级行政单元地质灾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实际地质条件相结合,并收集和统计了新城区内的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现状等资料,通过实地调查新城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对新城区地质灾害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根据地质灾害区划的一定原则,就新城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进行了规划,试图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新城区地质灾害进行统计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出一定的方案和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应的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针来加强新城区地质灾害防治。
[Abstract]:Our country has a vast territory and many large seismic belts, which lead to a wid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frequent phenomena. Because of the sudden and destructive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y have become a major event that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ecurity of the people.As a resul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have graduall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The Xincheng District of Hohho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Daqingshan Mountains.The total area of the whole area is about 60%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The terrain and gully depth of the mountain area shows complicated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 internal gully develops, and the trench bed has a large drop in height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main type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the study area is debris flow.Collapses and landslides.In a certain area, all kinds of disasters often accompany each other, combine into disasters, and transform each other, forming a disaster chain, that is, the obvious migration of energy and matter, which leads to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county administrative units of the district, and combines them with the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Xincheng District of Hohhot City, and collects and counts the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in the new district.Based on the data of 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new urban area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by investigating the hidden danger point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spot, and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principles of geological hazard regionalization,In this paper, the zoning and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Xincheng District are planned, and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manage the geological hazards in Xincheng District.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certain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and studi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and policy to strengthe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new urban area.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艳杰;安徽省地质灾害分类及统计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2期
2 黄春鹏,刘志逊,苏茂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出版[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4 吕义清,李智兰;宣岩沟地质灾害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1期
5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6 郭跃,林孝松;地质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第12卷第1~4期(总第38~41期)总目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8 刘国治;安溪县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地质;2001年01期
9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10 吕义清,段妙珍;南村地质灾害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顺泉;;湖南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意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业成;张春山;张梁;;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3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4 卢耀如;;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与自然和谐共处[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徐卫亚;孙广忠;许兵;;论地质灾害学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施伟忠;;湖北省2003年地质灾害回顾及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大锐;重新认识地质灾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通讯员 刘悦 叶久德;西昌电业局战地质灾害保线路平安[N];中国电力报;2006年
3 宋为伟;云南楚雄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郑娜 实习生 陈宁;山西斥资11.9亿整治农村地质灾害[N];发展导报;2007年
5 张健;我省预防地质灾害知识培训惠及百万群众[N];贵州日报;2007年
6 易博文邋通讯员 贺正;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全面展开[N];湖南日报;2007年
7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N];乐山日报;2007年
8 刘海;地质灾害涉险户住上了“放心房”[N];南充日报;2007年
9 梁建东;我省将斥巨资治理地质灾害严重村[N];山西政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树彬;我市将投入1亿元治理农村地质灾害[N];忻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道洪;汶川震区地质灾害输沙规律与山区河流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宇;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韩冰;雅安地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童广勤;三峡水库库首段斜坡变形时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5 孟庆凯;基于3S技术的卧龙大熊猫生境地质灾害影响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姚丹丹;面向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技术架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武继峰;多元信息融合的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快速应急与监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9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10 汪宙峰;地质灾害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梅惠;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芳芳;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章鹏;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颖;滇西盆岭交错区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t,
本文编号:1710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1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