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湖相致密白云岩不均一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发布时间:2018-04-05 00:24

  本文选题:泥质白云岩 切入点:致密岩性油藏 出处:《地球科学》2017年12期


【摘要】:渤海湾盆地塘沽地区沙三5亚段发育湖相含油泥质白云岩层系,油藏顶面埋深2 800~3 600m,属于中深-深层的断块-岩性油藏,储层为致密裂缝白云岩.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实验室分析、压力测试、裂缝分析等手段,重点研究了致密白云岩储层岩石相、储集性、复杂含油性和油藏不均一性特征,分析了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储层岩性以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溶孔、裂缝及溶缝;超压与含油性密切相关,超压断块井均中高产、含水率低于20%且呈持续降低趋势,常压断块井均低产、含水率高于55%且稳定-上升趋势;白云岩层系内厚层泥岩为优质烃源岩,提供充足油源;断层封闭性控制油气聚集,进而控制生烃型超压的分布,超压成为油气富集的重要标志;油气充注晚于断块-岩性圈闭形成时间,使油气充注有效.
[Abstract]:The lacustrine oil-bearing muddy dolomite system is developed in the sub-member of Sha 35 in Tanggu area, Bohai Bay Basin. The top layer of the reservoir is buried at the depth of 2 800 ~ 3 600 m, which belongs to the middle deep fault block lithologic reservoir and the tight fractured dolomite.By means of core observation, laboratory analysis, pressure test and fractur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facies, reservoir, complex oil content and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of tight dolomite reservoir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the model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lithology is dominated by dolomite and argillaceous dolomite, which is a medium-low porosity, low-permeability and ultra-low-permeability fracture-pore reservoir. The reservoir space is mainly intergranular pore, dissolved pore, fracture and dissolved fracture, and the overpress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il content.The overpressure block wells are of medium and high yield, the water cut is below 20% and shows a continuous decreasing trend, the normal pressure block wells have low production, the water cut is higher than 55% and the trend is stable and upward, the thick mudstone in the dolomite series is a high 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which provides sufficient oil source.Fault sealing controls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and then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ng overpressure, which become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oil and gas enrichment, and oil and gas charging is later than the forming time of fault block lithologic trap, which makes oil and gas charging effective.
【作者单位】: 莱斯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煤田地质局;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四采油厂;
【基金】:“十三五”国家油气专项“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技术”(No.2016ZX05024-006)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重点项目“塘沽地区沙三5特殊岩性体沉积特征及油藏综合评价”(No.DGYT-2012-JS-56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洛耶·伊利契 ,岩英;热液-沉积白云岩[J];地质地球化学;1978年03期

2 胡廷芹 ,钱小鹗;白云岩微溶蚀研究某些新进展[J];广西地质;1992年02期

3 王德景;;白云岩之谜[J];地球;1983年02期

4 田景春,陈洪德,侯明才,覃建雄,周雁,夏青松;右江盆地晚古生代白云岩特征及成因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5 孙钰;钟建华;袁向春;;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一段白云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3期

6 范海明;;山西省优质冶镁白云岩的找矿方向[J];华北国土资源;2007年03期

7 周强;邵兰芳;;鹤壁发现一特大型白云岩矿[J];资源导刊;2011年08期

8 赵建中;王晋南;;阳城县冶镁白云岩矿资源开发利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9期

9 何永年;郭金弟;;北京小汤山白云岩实验变形及其组构变化[J];地质科学;1965年01期

10 李昌文;孙加定;蔡自祥;林楚生;;安徽贵池黄龙群下部白云岩中Pseudostaffella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6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承运;;浅谈白云岩(石)的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意义[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齐敦伦;;关于苏、皖南部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时代归属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3 刘铁庚;叶霖;王兴理;邵树勋;;白云鄂博“白云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世忠;;论长江下游的黄龙组白云岩的时代及淮南运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5 李耀西;陈宏明;;苏浙皖地区黄龙组下部白云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穿时的机理[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6 先大贤;;白云岩及其红粘土地基土洞溶洞浅析——以贵州省湄潭酒厂扩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为例[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7 ;苏浙皖地区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实测地层剖面[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8 胡兴旺;刘吉;李忠水;孙立岩;王健;;浑江九队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A];2011建材非金属矿地质勘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瑛;陈宏明;汤再如;;老虎洞白云岩的成因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10 高翔;王平康;彭强;高远;王成善;;松科1井嫩江组湖相白云岩的成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绍伟;盂县羊泉冶镁白云岩普查野外施工结束[N];中煤地质报;2007年

2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周正茂;彭水发现大型炼镁用白云岩矿床[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中科;“雪球地球”假说找到新证据[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4 杨树文 杨英珉;九龙峡金属镁矿资源开发达成协议[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时珍;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化学剥蚀速率及碳汇潜力[D];西南大学;2017年

2 张永生;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奥陶系马四组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飞宇;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沙拉地区白云岩矿资源调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梦醒;外源水对白云岩流域岩溶碳汇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邱高;粘土质白云岩固化水中铜离子的作用与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龙文骏;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五_(6-10)沉积微相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5 李子雪;吉林省白山地区白云岩矿可开发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6 周锋德;泌阳凹陷裂缝性白云岩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7 张桠楠;雷家地区沙四段白云岩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8 孙永丽;白云岩地区土壤退化机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何建中;雷39块杜家台油层难动用储量评价与部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12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12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3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