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豫西秦岭杂岩变质带的分布及主期变质时代的限定

发布时间:2018-04-09 22:34

  本文选题:变质带 切入点:锆石测年 出处:《岩石学报》2016年07期


【摘要】:豫西秦岭杂岩中变质分级可呈与造山带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从两侧向中心变质级别升高,尤其南侧分带明显:由南向北,依次为黑云母带-石榴子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直至斜方辉石带,而不是整体上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发生的麻粒岩相变质未见明显向角闪岩相变质转化的退变结构。通过几种岩石的锆石LA-MC-ICPMS测年研究,多数样品中的锆石经受了后期强烈的改造,同位素体系或多或少被重置。尽管如此,侵位花岗岩和伟晶岩年龄限定了主期变质作用的时代应老于484±3Ma,并可能与早期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在演化上有联系。主期变质(不包括榴辉岩相变质)性质与经典的巴罗式变质带可以对比;此外,研究区未经历明显的地壳增厚,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类似,秦岭杂岩可能经历了中、下地壳物质沿隧道流上升过程。
[Abstract]:The classification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Qinling Mountains complex orogenic belt and is roughly parallel to the zonal distribution, increased from two sides to the center of modification level, especially on the south side of zoning is clear: from south to north, followed by garnet biotite belt belt belt - kyanite sillimanite zone, until orthopyroxene, rather than on the whole experienced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The local occurrence of granulite facies to amphibolite facies metamorphic transformation had no obvious degeneration structure. The zircon LA-MC-ICPMS dating on some rocks, most samples in zircon undergo later strong reformation of isotope system have been reset. Nevertheless, the emplacement of granite and pegmatite the age limit the main metamorphism in the age of 484 + 3Ma, 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early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sm in the evolution of a relationship. The main phase metamorphism (excluding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sm) with classical properties The Barro metamorphic belt can be compar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area did not experience obvious crustal thickening, similar to the high Himalaya crystalline rock series. The Qinling Mountains complex may have experienced the rising process of medium and lower crustal materials along the tunnel.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02000150009-4、121201102000150012)资助
【分类号】:P58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之孟,金蒙;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的两种混杂岩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科学;1979年03期

2 纪壮义;;浅议“断裂杂岩”[J];中国区域地质;1993年03期

3 李亚林,张国伟,王根宝,李三忠;陕西勉略地区两类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1999年02期

4 张魁武,张旗,李达周;阿拉斯加型镁铁—超镁铁杂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1990年06期

5 王德滋;杜杨松;;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年03期

6 孙岩;沈修志;;苏皖南部层控断裂中杂岩的发育特征[J];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986年01期

7 李旭平;焦丽香;郑庆道;董晓;孔凡梅;宋召军;;黑龙江桦南地区黑龙江杂岩锆石U-Pb定年[J];岩石学报;2009年08期

8 比利宾娜;多纳科夫;季托夫;刘孝善;;论热液铀矿化与碱性侵入杂岩的联系[J];铀矿地质;1964年06期

9 姚彦之;《泰山杂岩》一书即将出版[J];地震地质;1979年03期

10 石铨曾,牟用吉,张恩惠,张克伟,姚瑞增,王家德;河南信阳古消减杂岩[J];地震地质;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岩;沈修志;;苏皖南部层控断裂中杂岩的发育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7)[C];1986年

2 高军平;王廷印;王金荣;;内蒙古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特征[A];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贺节明;陈国豪;;对康定杂岩的新认识[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4 戴宗明;江元生;阚泽忠;;金沙江结合带中“象鼻山混杂岩”的厘定及特征[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邱军强;强巴扎西;;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类乌齐段早—中侏罗世罗冬混杂岩特征及时代[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6 谢窦克;商玉强;张宗清;叶笑红;徐一伟;蒋传仁;;东南沿海基底杂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1)[C];1989年

7 刘焰;Wolfgang Siebel;H.J.Massonne;肖序常;;藏南卡达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演化的岩石学与年代学制约[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熊家镛;林尧明;覃胜荣;;临沧混合杂岩的基本特征与成因探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3)——“三江”岩石[C];1982年

9 朱宝清;冯益民;;唐巴勒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2年

10 ;西藏中部羌塘印支期增生杂岩的厘定及区域构造意义[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冶;黑龙江省东部跃进山杂岩的性质及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6年

2 吕长禄;黑龙江俯冲增生杂岩的形成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根厚;藏东他念他翁山链变质杂岩系变形特征及表露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赵亮亮;黑龙江杂岩构造演化的岩石学与年代学证据[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嵩;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沉积混杂岩放射虫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安令坤;内蒙古阿拉善盟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特征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董彦龙;滇西高黎贡变质杂岩:岩石组成与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刘建辉;黑龙江杂岩带的地质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5 马玉霞;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D];吉林大学;2013年

6 尹光候;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7 李宝霞;内蒙古西乌旗锡林郭勒杂岩的解体与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李伟民;黑龙江杂岩带中的蓝片岩岩石学、地质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9 毕丽莎;滇西昌宁—孟连缝合带南段上允—惠民—带变质杂岩的变质变形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周新;冀北赤城—崇礼红旗营子杂岩的石榴石:成因与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28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28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b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