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兰坪盆地西南缘中段推覆构造特征及盆山耦合探讨

发布时间:2018-04-10 03:36

  本文选题:变形特征 切入点:推覆构造特征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兰坪盆地西南缘中段地处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之间的东特提斯构造域,属特提斯巨型构造域东南段的西南三江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经历晚古生代-中生代特提斯洋演化,保山微陆块与崇山-临沧地块、昌都-兰坪地块相互碰撞拼贴及长期陆内会聚作用-包括岩石圈收缩作用、伸展作用、平移作用、推覆作用和分层折离作用,及其相伴随的的构造-沉积、岩浆、变质、成矿作用长期演化所形成的复杂造山带。印支运动期间,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昌宁-孟连洋盆关闭,扬子陆块边缘发生了碰撞造山作用,兰坪陆块西南缘开始形成推覆构造。经过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兰坪盆地西南缘形成了现今的推覆构造格架。为了了解研究区推覆构造的时空演化规律和相邻地区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耦合关系,本文在全面解析推覆构造基本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推覆构造进行分带,分析了各推覆构造带的变形特征,探讨了推覆构造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通过对兰坪盆地沉积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裂变径迹年代学、沉积特征、构造沉积作用等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澜沧江造山带和兰坪盆地的耦合关系及其推覆隆升过程。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变形特征和构造组合样式,兰坪盆地西南缘中段推覆构造可分为中央推覆带、前陆冲断带、前陆冲断-滑脱带。2、中央推覆带的雏型形成于印支期,其构造活动持续到喜马拉雅期,以大面积的岩浆活动和大幅度回返隆升为主要特征;前陆冲断带的形成始于燕山期,构造活动持续到喜马拉雅期,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构造和反冲构造;前陆滑脱带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变形特征以隔档式褶皱为主,脆性逆冲断层为辅。推覆构造经过了印支期、燕山期的构造变形,于喜马拉雅期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3、兰坪盆地西南缘中段推覆构造为前展式扩展。从岩浆弧向盆地内部,构造活动的时间依次渐新,变形强度逐渐减弱,由断裂(冲断)变形为主演变为褶皱(滑脱)变形为主。4、澜沧江造山带不同时期的板块作用,控制了兰坪盆地在不同时期的沉积充填及其特征,盆地中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也记录和反映了澜沧江造山带的造山过程。5、印支期,昌宁-孟连洋盆关闭成陆,混杂岩带、昌宁弧花岗岩、崇山群和西盟群为盆地提供物源。麦初箐组沉积时期,前陆盆地内发生海侵作用,使部分造山带物源供给区淹没于海水之下。兰坪盆地沉降速率比较缓慢,澜沧江造山带并没有发生大幅度的隆升。反映出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较为缓慢,俯冲碰撞较弱,因而没有造成陆源区大幅度隆升,相应的风化剥蚀也就相对微弱。6、燕山期,造山带快速隆起,海水退出。气候变暖,以炎热干燥的气候类型为主,沉积物为陆相红色沉积。从中侏罗统开始,兰坪盆地经历了数次快速沉积充填与缓慢沉积交替发生的过程,同时,澜沧江造山带发生了数次快速与缓慢平稳隆升的交替。7、喜马拉雅期,中央推覆带在前期隆升速率高,后期隆升速率低,属于差异式隆升。前陆冲断带内中新世以来的隆升也具有多阶段隆升,且第一次隆升也是差异式的隆升,其后作为一个整体隆升。前陆冲断-滑脱带的隆升也基本上是差异式的隆升,但前陆冲断-滑脱带晚期基本上处于稳定时期,而前陆冲断带却是极快速抬升。8、澜沧江造山带与兰坪盆地的耦合关系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复杂板块构造作用演化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发生强烈碰撞,导致澜沧江造山带强烈的造山作用,使得盆地西侧原蚀源隆升带成为澜沧江造山带的前陆冲断带。冲断块体的构造负荷引起兰坪盆地岩石圈挠曲沉降,同时又由于山体不断的强烈隆升并遭受强烈风化剥蚀为盆地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使盆地在不断地快速沉降和迅速充填过程中发展演化。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bas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tonic belt , the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Lanping basin is divided into the central thrust belt , the foreland thrust belt , the foreland thrust - slip belt and the Changdu - Lanping block . The tectonic framework is formed in the Himalayan period . The thrusting structure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south - west edge of Lanping basin is extended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继亮,肖文交,闫臻;盆山耦合与沉积作用[J];沉积学报;2003年01期

2 徐政语;姚根顺;林舸;郭庆新;;江汉叠合盆地及邻区中生代以来盆山耦合数值模拟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3期

3 李德威;夏义平;徐礼贵;;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J];地学前缘;2009年03期

4 张远泽;王国灿;王岸;张克信;;循化-化隆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盆山耦合过程:来自物源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的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 李天斌,孟方,王美芳,王荣兰;宁夏中西部香山—天景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J];地质通报;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729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29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2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