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7油层组碳酸盐结核的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0 08:35

  本文选题:鄂尔多斯盆地 切入点:延长组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中的碳酸盐结核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系。通过野外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碳、氧同位素等多种分析手段的研究,认为长7油层组灰岩和白云岩结核为成岩早期的产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圆球粒的形成时间较早,特征与藻类习性非常相似。δ~(13)C明显重于晚三叠世δ~(13)C的变化范围,表明碳酸盐结核的形成与产烷带微生物代谢活动引起的甲烷生成有关。结核中方解石、白云石圆球粒的形成可能是蓝细菌细胞方解石化或白云石化的结果。长7油层组中富含的碳酸盐结核指示其为优质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ate nodules in oil shale of Yanchang No. 7 formation of Upper Triassic in Weibei area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is discussed.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thin slice identification, X-ray diffraction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limestone and dolomite nodules of Chang 7 oil formation are the products of early diagenesis.Calcite and dolomite spheroids were formed earlier,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algae habit. 未 ~ (13) ~ (13) C was much heavier than that of 未 ~ (13) C in late Triassic, indicating that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nodules was related to methane production caused by microbial metabolic activity in alkanogenic zone.The formation of calcite and dolomite spheres in nodules may be the result of cyanobacterial cell calcite or dolomitization.The rich carbonate nodules in Chang7 reservoir indicate that they are high 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have goo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2085,41372113,4110206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1,2011ZX0504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新教师类科研基金项目(20135122120006,20115122120004)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PLC201408) 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KYGG201532,KYGG201208)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海;曾立军;万有余;熊廷松;谭靖媈;;南翼山Ⅴ油层组措施改造浅谈[J];青海石油;2009年04期

2 任剑;张刚;刘万明;王薇;屈红军;董治斌;李敏;;定边罗庞塬地区长8油层组双物源对石油分布的控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董万平;罗静兰;周功才;刘贤;滑爱军;李永杰;王盟;;镇泾油田长8与长6油层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4 汪洋;王桂成;王羽君;贾微;;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年03期

5 邓媛;王海军;洪荆晶;刁宗宝;霍斐斐;;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5期

6 刘显阳;邓秀芹;赵彦德;张雪峰;韩天佑;;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J];岩性油气藏;2011年05期

7 楚美娟;郭正权;白嫦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2期

8 何雁兵;傅强;金艳;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年05期

9 惠威;孙卫;王越;;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2+3油层组低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10 李康;康胜松;尚婷;王俊超;李军;罗宝莉;;姬塬油田X区长8油层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静;陈全红;朱静;王若谷;刘溪;;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点[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张晓丽;段毅;何金先;吴保祥;徐丽;夏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4 姜红霞;吴亚生;罗晓容;喻建;毛明陆;杨樝;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三叠系延长组8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5 尹太举;张昌民;;基于储层结构的剩余油气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李爱荣;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朱童;镇北—环江地区长4+5油层组砂体分布、成因及有利区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犟;鄂尔多斯盆地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朱世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发育的沉积成岩机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与长8~长6油层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吴少波;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谢正温;陇东地区长6-8油层组沉积、储层特征及压裂地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强;吴起吴仓堡地区延安组延10油层组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瞿璇;正宁—宜君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贾冰;吴起油田油沟油区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张家,

本文编号:1730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30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