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岩溶塌陷储集体成因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1 06:09

  本文选题:岩溶塌陷体 + 走滑断裂 ; 参考:《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8期


【摘要】: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及相干地震属性,对川中高石梯地区广泛发育的岩溶塌陷体进行识别。塌陷体主要分布在张性走滑断裂附近以及断裂交叉处;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垂向多组同向轴连续下凹,呈类透镜体状,并伴随发育多期同心环形断层,纵向延伸可达前震旦系基底。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继承性断裂,特别是兴凯地裂运动产生的张性断裂,为淡水和热液运移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拉张活动越强烈,热液通道越发育,形成的塌陷体规模越大。结合岩心资料及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区岩溶塌陷储集体的形成主要受构造—热液溶蚀作用影响。该类塌陷体在先存孔隙、裂缝的基础上,后期受到热液作用的改造形成晶间孔、溶孔等储集空间,储集物性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可以成为川中地区有较大勘探潜力的目标。
[Abstract]:Based on the high precision 3D seismic data and coherent seismic attributes, the karst collapse bodies widely developed in Gaoshiti area, central Sichuan are identified.The collapse body mainly distributes near the tensional strike-slip faults and the intersections of the faults, and in the seismic profile, it appears as vertical multiple groups of concave concave in the same axis, which is lenticular and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hase concentric annular faults.The longitudinal extension can reach the Psinian basement.Inherited fault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especially the tensional faults caused by the Xingkai fissure movement, which provide a good seepage channel for fresh water and hydrothermal migration. The stronger the tensile activity is, the more developed the hydrothermal channel is, and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the collapse body is.Based on the core data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karst collapse reservoir in this area is mainly affected by tectonic-hydrothermal dissolution.On the basis of pre-existing pores and fractures, this kind of collapse body is transformed by hydrothermal action into intergranular pore, dissolved pore and other reservoir space, and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is further improved, which can become the target of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central Sichuan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专项“深层油气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课题4“深层地震资料保幅处理与叠前储层描述新技术”(编号:2014E-3204)资助
【分类号】:P618.13;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宝臣,宋庆生,陈学军,包惠明;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特征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2 杨海燕;桂林市地面岩溶塌陷预测图件编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冯佐海,梁金城,李晓峰,王春增;桂林市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3期

4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试验、评估与管理方法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5 张丽霞,熊大军,王集宁,方庆海,韩祥银,付东叶;莱芜市岩溶塌陷原因分析与评价[J];山东地质;2002年02期

6 朱庆杰,刘挺权,张秀彦;唐山市岩溶塌陷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陈静,马亚杰,朱庆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岩溶塌陷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8 万志博;武雄;徐晟;李元仲;杨蕊英;陈鸿汉;高明显;张顺风;;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J];中国岩溶;2006年02期

9 王滨;于开宁;;河北省岩溶塌陷的分布与形成特征[J];工程勘察;2006年03期

10 杨胜权;;贵州省岩溶塌陷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大荣;;地面岩溶塌陷的高分辩地震勘查[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研究新进展[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2年

3 雷明堂;;贵州省六盘水市岩溶塌陷评价预测信息系统[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4 魏爱华;马凤山;邓清海;郭捷;巩城城;;广东省某隧道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5 ;抽水触发岩溶塌陷的耦合机理与临界条件模型试验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6 熊灵阳;石丙飞;;山区铁路建设中岩溶塌陷、沉降的基本特征及成因[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梁伟福;;奇特的岩溶塌陷[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郑彦华;李昌存;;唐山市典型岩溶塌陷概述[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冯克印;齐孔让;王集宁;刘妍芬;;临沂市城区岩溶塌陷特征及预警预报研究[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杨胜权;;岩溶塌陷的环境效应及防治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苏橹萱 通讯员 王埏;我国启动重点地区岩溶塌陷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2 记者 李卫中 通讯员 王夫之;江夏法泗地陷系岩溶塌陷[N];湖北日报;2014年

3 特约记者 苏橹楦;我国将建岩溶塌陷监测预警体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雷明堂;我国重点地区岩溶塌陷有加重趋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5 晏丽 朱大耀 邹薇;武汉城市圈当加强岩溶塌陷监测预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6 记者 曹妍;宜宾出现26个大坑,或与干旱有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陈永杰 实习记者 胡珉琦;地陷之灾[N];北京科技报;2010年

8 记者 汪洋 实习生 孙竞雄;溶洞吞人悲剧,如何不再重演[N];湖北日报;2014年

9 本报通讯员 谭萍 龚容;多处现天坑 专家释疑团[N];中国气象报;2012年

10 张晓松 韩洁;地下水超采:千年大雁塔严重倾斜[N];西部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邓启江;重大工程岩溶塌陷防治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黄立勇;江山市岩溶塌陷机理及易发性模拟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陈冬琴;武汉市青菱乡岩溶塌陷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吉林大学;2005年

5 姜伏伟;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防护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晟;枣庄市岩溶塌陷特征及其构造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肖金水;证据权法在岩溶塌陷风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陈邦松;湖北省武汉市某区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国峰;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杨雪;武汉市某岩溶塌陷地区地下水位监测网密度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杨洋;凤冈新建乡岩溶塌陷机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7 张鑫;覆盖型岩溶塌陷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8 赵正君;福建省龙岩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9 辛宝东;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源;昆明新机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34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34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7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