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钾玄质系列岩石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8-04-13 10:17

  本文选题:钾玄质岩 + 地球化学 ; 参考:《地质论评》2017年06期


【摘要】:钾玄质系列岩具有特殊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具有重要的构造及成矿意义,自命名以来备受关注,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如岩石类型扩大化、是否存在壳源成因、板内环境如何判别等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钾玄质系列岩进行了系统总结:(1)作为一个独立的岩石系列,钾玄质系列岩仍缺失明确有效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判别指标,相对统一的标准亟待建立;(2)与岛弧有关的钾玄质系列岩表现为高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具有显著地TNT异常(Ta—Nb—Ti);大洋板内钾玄质系列岩具有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的微量元素特征;大陆板内钾玄质系列岩石兼具岛弧型和OIB型微量元素特征;(3)低硅钾玄质岩(SiO_2不大于63%)应当主要源于地幔源区,高硅钾玄质岩主要源于地壳源区,但更多情况下是二者的混合。
[Abstract]:The potash series rocks have special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important tectonic and metallogenic significance. They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since their nomenclatur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trovers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enlargement of rock types.Whether there is the origin of shell source, how to judge the inside-board environment and so on.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hav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potash series rock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s an independent rock series, the potash series rocks still lack definite and effective discriminant indexes such as petrology,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etc.The relatively uniform standard should be established urgently) the potash series rocks related to island arc are highly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It 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TNT anomaly (Ta-Nb-TiN) and typical oceanic basalts (OIBs) in the oceanic plate.The continental intraplate potash series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both island arc and OIB type trace elements.) the SiO-2 of low siliceous potash rocks is not greater than 63.) it should mainly originate from the mantle source region, and the high silicalite mainly originates from the crustal source region, but it is more likely to be a mixture of the two kinds of rock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302046)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3063600、DD20160064-01)的成果~~
【分类号】:P588.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岩石圈向西漂移:旋转拖拽?[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4期

2 邱维时;岩石圈计划成立工作组[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11期

3 从柏林;国际岩石圈计划与中国岩石圈计划[J];地球科学信息;1988年02期

4 李志明,张平;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的一些进展[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年02期

5 周新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J];地学前缘;2006年02期

6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J];中国基础科学;2006年02期

7 苗五一;;联合会间岩石圈规划开始执行[J];地震地质译丛;1981年01期

8 邱维时;联合会间岩石圈计划[J];地质地球化学;1981年11期

9 梅世蓉,梁北援;岩石膨胀与地震前兆机制(一)——地壳内存在岩石膨胀的可能性[J];地震;1986年01期

10 G.Ranalli;D.C.Murphy;高子闽;;岩石圈的流变学分层结构[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杨;黄金水;;D″层过钙钛矿相变对俯冲岩石圈形态影响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岩石圈演化研究室2013年度己发表论文统计[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3 雷兴林;马瑾;刘力强;;岩石超声实验数据处理应用软件[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4 高平;刘若新;;华北岩石圈断面岩石—物理性质结构模型的初步探讨[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5 吴福元;葛文春;孙德有;郭春丽;;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地球动力学)[C];2003年

6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吴宗絮;罗照华;;中国大陆两类岩石圈根及其构造效应[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安美建;石耀霖;;中国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稳态三维热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荣强;臧绍先;;中国大陆非构造活跃区岩石圈三维热结构的研究及推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袁学诚;李廷栋;;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雏型[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10 毛小林;刘绍文;徐鸣洁;王良书;;中国东部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分布及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滕艳;中国岩石圈研究,,有独特之处[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赵凡;全面再现中国大陆地下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记者 李晓明;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绘就[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赵凡;1.45亿年前地质活动造就东部内生大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李斌;大陆缝合线已找到[N];中国矿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玺瑶;华南湘桂地区深部岩石圈特征及显生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白永良;基于多源重力的岩石圈密度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唐坤;兴蒙—华北地球化学走廊带元素时空分布与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毛小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各向异性的计算和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3年

2 李岩峰;青藏造山带岩石圈根拖曳模式的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夏明哲;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基性岩石的岩浆过程与岩浆源区[D];长安大学;2006年

4 何利;川北坪河碱性杂岩体特征及其构造背景[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44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44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1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