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
本文选题:中二叠统 + 栖霞组 ; 参考:《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全球油气总量近一半发现于前陆盆地,其具有极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显示非常普遍,指示该构造带海相碳酸盐岩具备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远景。因此对于研究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内栖霞组、茅口组等储层成因和保存机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系统研究四川盆地西缘的盆山耦合效应,精细刻画川西北地区前陆盆地演化历史,深刻揭示造山推覆构造带的分布格局、海-陆相盆地的转化过程、推覆体下盘及前缘的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和对储层叠加改造机理,对下一步在该地区优选有利栖霞组、茅口组储集部位,及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提高储层预测和评价的成功率,有利天然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碳酸盐储层研究现状及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调研基础上,并以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理论、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沉积动力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岩心描述,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按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地质与测井相结合的方法,对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的开展了储层沉积学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几点成果和认识:(1)根据野外露头、岩石学、古生物化石、测井相标志、地震相剖面等综合对比,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地层划分方案进行了重新厘定和细分,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栖霞组划分两段、茅口组划分为4段,研究区中二叠统为一套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缓斜坡→盆地组合,具有典型的由浅变深的相带演化特征。(2)根据野外剖面观察、钻井岩心描述,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研究区主要发育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进一步识别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前缘缓斜坡及盆地4个亚相及众多微相类型。以连井沉积相剖面对比、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揭示出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多期次海进—海退旋回演化过程,并建立了川西北地区以“缓斜坡镶边台地”沉积的模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编制完成栖霞组、茅口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并分析对各相带展布规律、几何形态、分布特点对储层的贡献和影响,为下一步川西北地区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储层预测提供支撑。(3)基于大量野外及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为基础,结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认为栖霞组和茅口组白云岩经历了强烈的成岩演化历史,成岩流体受海水和温度的影响较大,伴随地层加厚、地温梯度升高,早期白云岩等发生重结晶作用,期间部分成岩热液沿构造裂隙混入后,形成少量具有鞍形白云石等典型矿物,栖霞组和茅口组白云岩的成因为埋藏白云岩化和构造热液白云岩化叠加作用的结果。(4)针对研究区大深1井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成因研究表明:储层裂缝发育密集,主要以构造缝为主,溶蚀缝和缝合线发育较差,且裂缝发育与地层深度关系不明显,受多期区域构造运动强烈影响,裂缝节理产状与区域主构造应力方向一致性较好,指示栖霞组、茅口组地层经历早期构造挤压抬升、后期伸展松弛过程中,地层沿层理和劈理面破裂形成现今广泛发育裂缝型储层。(5)川西北地区栖霞-茅口组储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裂缝为主,总体属于低、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储层主要为晶粒(细晶、中晶、粗晶及马鞍状)白云岩形成的孔隙型储层和生屑灰岩形成的裂缝型储层。(6)川西北地区,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镶边缓斜坡台地”模式中的台地边缘浅滩相带,在高能环境下形成早期的颗粒灰岩,成岩阶段伴随储层由同生-浅-中-深埋藏逐步过渡,白云化流体溶蚀作用进一步加强,原生孔隙基本消失殆尽,同时,天青石化、硅化、沥青充填持续充填进一步缩小了部分储渗空间,对储层物性有一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由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后期破裂作用形成的各类储、渗空间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荣才;刘萍;文华国;;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白云岩成因与成岩-成藏系统[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2 胡昊;许国明;高峰;宋晓波;隆珂;;四川盆地西部茅口组多类型储集层成因与启示[J];新疆石油地质;2016年05期
3 苏旺;陈志勇;汪泽成;江青春;张宝民;单秀琴;姜华;卞丛胜;;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4 冯明友;强子同;沈平;张健;陶艳忠;夏茂龙;;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证据[J];石油学报;2016年05期
5 肖笛;谭秀成;山述娇;陈韵骐;夏吉文;杨坚;周涛;程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4年10期
6 江青春;胡素云;汪泽成;王铜山;李秋芬;翟秀芬;;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中-粗晶白云岩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4期
7 郑浩;苏彦春;张迎春;王月杰;;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4期
8 张杰;Brian Jones;张建勇;;不同埋藏深度交代白云石晶体结构及其对白云岩储层研究的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14年03期
9 田景春;刘伟伟;王峰;陈蓉;林小兵;;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2期
10 文华国;郑荣才;HaiRuo QING;范铭涛;李雅楠;宫博识;;青藏高原北缘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白垩系湖相热水沉积原生白云岩[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周缘马家沟组白云岩成因及成岩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珂;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傅饶;川西北茅口组沉积相特征及白云岩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8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5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