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典型山地-沟壑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以六盘山地区为例
本文选题:黄土高原 + 黄土含水层 ; 参考:《水文》2017年02期
【摘要】: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山地-沟壑区黄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对六盘山东西两侧山区及其西部典型黄土高原山地-沟壑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合理选择采样点,采集了浅层地下水监测水样。对采集的样品水化学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地区浅层地下水以低TDS重碳酸盐型为主,径流途径较短,循环条件较好,保持了较好的天然淡水资源状态;而在山地-沟壑区水化学类型则复杂多样,TDS平均值达1 870mg/L,淡水资源相对匮乏。结合各类水化学图可以看出,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离子来源优势机制以岩石风化为主,并且在山地-沟壑区受到不同程度蒸发作用控制。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离子浓度比以及锶元素,发现六盘山区主要为补给区和径流区,山地-沟壑区则是补给区、径流区和径流滞缓区,黄土地下水可能有来自六盘山岩溶水的补给。氟离子浓度和硬度超标是影响区域内水质的最主要因素,在受蒸发作用影响较大的地区尤为突出。黄土高原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质量参差不齐,保护好区域内较好的淡水资源并且按照地下水分布规律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宏观调控,是缓解黄土高原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water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loess groundwater in the mountainous - gull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 the authors have carried out a number of field visits to the mountain - gully reg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six P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typical loess plateau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s in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are dominated by low TDS heavy carbonate type ,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runoff is 1 870 mg / L , and the freshwater resources are relatively scarce .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41)
【分类号】:P6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霞;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特点及其改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06期
2 付民,胡晓辉;地下水分布式多参数实时监测系统[J];地球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3 邓英春;;安徽省高含氟地下水成因及其分布特征[J];江淮水利科技;2006年02期
4 徐志玲;徐永利;李燕萍;;鄂尔多斯地下水分布特征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0年04期
5 宋晓宁;宋海宁;王静华;;平原地下水的开发与保护[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08期
6 叶建辉,黄蓬源;晋江市规划区地下水调查初探[J];福建地震;1998年03期
7 沈佩霞;禹州市山区基岩地下水分布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3期
8 李强;;运城市高铬地下水的分布及成因分析[J];地下水;2006年04期
9 李巍;朱兴坤;;浅谈泰来县地下水分布规律及水质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10 荆继红;孙继朝;韩双平;黄冠星;陈玺;张玉玺;刘景涛;;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及酸化地下水分布特征[J];上海地质;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阎葆瑞;张胜;张作辰;;宁波盆地地下水铁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8号)[C];1992年
2 胡海涛;许贵森;;青南—藏北高原的构造体系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5)[C];198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保护地下水,山西有了“硬杠杠”[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特约记者 秦锦丽 记者 王锋;甘肃:编制地下水应急服务方案[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秦锦丽;甘肃旱区地下水可基本满足应急灌溉[N];中国矿业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如春 本报通讯员 汤璇;节制开采,加强监测,,让地下水涌流不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高慧丽 本报通讯员 李凯;中国:多少地下水可以放心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周丽燕;张宗祜院士:追踪地下水的明天[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全杰 如春 东杰;广州地下水丰富 调查工作应深入[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福利;临库基岩裂隙富水带水文地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凌芬;宁南固原岩盐矿区域地下水化学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何建华;疏勒河流域地下水~(14)C年龄校正[D];兰州大学;2013年
4 张晟t@;宁夏南部西吉县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贾永锋;内蒙河套盆地西部高盐高砷地下水成因探究及反应热力学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姜凌;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窦妍;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赵海卿;吉林西部平原区地下水生态水位及水量调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杨素珍;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徐慧珍;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防污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玉肖;基于统计分析的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及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昕妍;耀县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硝酸盐污染来源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倩睿;乌兰盆地地下水数值仿真模拟及可持续利用[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陈静;榆溪河上游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刘泓志;延边地区地下水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郑浩;内蒙古河套盆地高砷地下水中不同分子量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曹永生;潜流带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下砷的循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胡婧敏;松嫩平原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氟的赋存特征及水质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6年
9 富一琳;铁路隧道施工期地下水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高彦芳;金佛山地区地下水δ~(15)N及微(常)量元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59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5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