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地震 + 多分形特征 ; 参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2期
【摘要】:利用数盒子法系统研究了重庆地域4个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时间结构,对各构造区1993-2015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广义维数Dq和多重分形谱f(α)的计算,并与单一Dq—t时程动态曲线进行了对比.综合分析表明:(1)重庆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时间结构的Dq—q曲线和f(α)—α曲线大都出现异常形态;(2)重庆地域地震构造发育和形成与基底断裂活动性有关,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越复杂,地震活动越强烈的地区,Dq值越大,对应的震级也越大;(3)各构造区单一分形Dq时程动态曲线的异常不一,在描述地震时间分形特征上有局限,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依据.
[Abstract]:The seismic time structure of four seismic tectonic regions in Chongqing region i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number box. The generalized dimension DQ and multifractal spectrum f (伪) are calculated for the earthquake catalogs of each tectonic region from 1993 to 2015.And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Dq-t time history dynamic curve.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before and after the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hongqing area, the Dq-q curve and the f (伪-伪) curve of earthquake time structure are mostly abnormal shape.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seismic structures in Chongqing area are related to the basement fault activity.The more complex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tectonic setting, the greater the DQ value in the area with stronger seismic activity, and the larger the corresponding magnitude is.) the anomaly of the single fractal Dq time-history dynamic curve in each tectonic area is different, which is limited in describing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time.But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分类号】:P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南地震》2001年第21卷总目次[J];华南地震;2001年04期
2 杨继登;地震活动的层次特征与预报[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2期
3 崔力科,,郭履灿,胡常忻,和景昊;1993年世界重要地震灾情与地震活动特征[J];灾害学;1994年04期
4 常向东;弥散地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研究[J];中国地震;2000年02期
5 杜国林,于露,韦庆海;绥化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4期
6 林树,林世敏;1999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J];福建地震;2000年Z1期
7 陈宇卫,顾方琦,凌学书,张春芝;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J];地震地质;2001年03期
8 林树,林世敏,陈莹;2000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J];福建地震;2001年Z1期
9 李人杰,刘西林,华爱军,李红;胶东及其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和近期趋势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2年04期
10 ;《华南地震》2003年第23卷总目次[J];华南地震;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活动与洪涝灾害关系及综合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龙德雄;;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张青荣;陈绍绪;;地震活动基本特性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4 孙尧;冯梅;安美建;汪锐;龙长兴;杨振宇;;2011年5.8级盈江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地质学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淑韵;吴宣;;兴都库什-贝加尔湖地震密集分布区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傅维洲;;亚东—格尔木走廊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1)[C];1990年
7 ;第三章 地震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0)[C];1993年
8 王玉秀;王碧泉;;地震活动的定量分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刘涛涛;华爱军;;济南地区地震地质与地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敬少群;王佳卫;;从速度场空间分布看汶川地震所在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小龙;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桂萍;地震活动不均匀性及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3 陈时军;不同构造环境的地震活动丛集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4 刘艳琼;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表永久位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5 王瑞江;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盛峰;“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计划(CSEP)南北地震带试验区地震活动的一些统计地震学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朱海宁;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回归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周慧玲;地震重点危险区深部流体孕震环境与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4 张具琴;基于分形分维的环太平洋地震时空分布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赵颖;丹东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及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平台建立[D];吉林大学;2013年
6 张勇;中国东北地区地震物理预测模型反演研究初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7 燕云鹏;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分形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8 韩孔艳;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9 杨占宝;黄河三角洲地震地质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邱玉荣;基于概率增益模型的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本文编号:1769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69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