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岩土力学研究的一些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21 05:49

  本文选题:岩土试验 + 破坏特征 ; 参考:《岩土力学》2016年S1期


【摘要】:传统三轴试验径变形的测量多采用链式环状传感器,假设试件为对称破坏,呈X型或沿中心轴对称破坏为合理测量方式,绘制偏应力与体积应变曲线斜率没有意义,如果在三向等量加卸载下斜率具有含义。弹性阶段比例极限和峰值应力恒定,外加应力大于比例极限应力时比例极限和峰值应力随损伤变化。破坏区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是材料力学与结构综合体现,应将应力和应变改为视应力与视应变;传统的迟滞回线面积是能量耗散表征是不正确的,应是能量存储、转换和耗散表征;沿中心轴破坏应为拉破坏,能很好地解释岩体中拉裂纹现象,因此提出循环加卸载试验以卸载曲线线性段作为材料参数确定依据。对于孔隙连通材料,施加应力大于比例极限应力,在不排水任意应力状态水压力卸载至0,以卸载曲线的线性段决定相应材料参数,建议传统三轴试验改为50 mm×50 mm×100 mm六面体试件。在比例极限应力内,损伤变量恒定,在外加应力大于比例极限应力时,沿应力主轴各方向损伤演化不一致,且随应力路径变化。
[Abstract]: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ress and strain should be changed into apparent stress and apparent strain , and the stress and strain should be changed to the apparent stress and apparent strain . The traditional triaxial test should be changed to 50 mm 脳 50 mm 脳 100 mm hexahedral specimen .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41372363)~~
【分类号】:TU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Yingfa Lu;;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slope in three dimensions[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5年02期

2 卢应发;杨丽平;刘德富;;一种新的节理本构模型及几种新的滑坡稳定系数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3 卢应发;孙慧;陈高峰;张红琼;;岩石和水耦合参数在破裂过程中的演化规律[J];工程力学;2010年02期

4 卢应发;孙慧;李建林;吴新星;;水 岩石相互作用力学参数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5 曹树刚,边 金,李 鹏;岩石蠕变本构关系及改进的西原正夫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6 葛修润,卢应发;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破坏和不可逆变形问题的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应发;;一种新的本构模型及参数标定[J];岩土力学;2016年08期

2 黄兴建;付小敏;沈忠;宾婷婷;;三轴循环荷载下岩石动态特性参数研究[J];中国测试;2016年07期

3 王晓波;万玲;;考虑损伤的岩石非线性蠕变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20期

4 卢高明;李元辉;;围压对黄砂岩疲劳破坏变形特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6年07期

5 王浪;陈弘毅;邓辉;;循环荷载下岩石微裂隙发育规律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6年S1期

6 王其虎;叶义成;刘艳章;姚囝;;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岩石蠕变全过程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6年S1期

7 卢应发;;岩土力学研究的一些反思[J];岩土力学;2016年S1期

8 宋子亨;杨强;刘耀儒;;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岩土体弹塑性模型及其有限元实现[J];岩土力学;2016年S1期

9 王亚松;马林建;刘新宇;陈艳;;岩石蠕变及疲劳损伤特性的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16年04期

10 杨逾;田瑞冬;;煤矿井下留设煤柱蠕变规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应发;邓国栋;杨丽平;刘德富;;滑坡关键块力学行为及力传递特征和不同应力状态的稳定系数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2 卢应发;杨丽平;刘德富;;一种新的节理本构模型及几种新的滑坡稳定系数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3 卢应发;路韬;周建军;吴新星;;一种新的本构理论及其在基桩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13年04期

4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under seismic load by vector sum analysis method[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1年03期

5 卢坤林;朱大勇;许强;杨扬;;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三维反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10期

6 李宁;钱七虎;;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中的四个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7 杨诗义;雷学文;;弱化改进后的灰色预测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03期

8 卢应发;陈高峰;罗先启;崔玉军;;土-水特征曲线及其相关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9期

9 卢应发;吴延春;杨丽平;崔玉军;;非饱和土热力学参数确定的探讨[J];岩土力学;2008年07期

10 左建平;周宏伟;谢和平;;不同温度影响下砂岩的断裂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丽荣,杨光,王永平;寒冷地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与疲劳强度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5年01期

2 杜进生;区达光;;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既有典型计算方法评述[J];工程力学;2010年09期

3 王志杰;;外塌陷角坐标系与摩尔极限应力圆[J];隧道建设;2011年S1期

4 王海山;郭瑞革;;铸铁的脆性分析[J];河北机电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杜进生;区达光;;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建议公式及试验验证[J];工程力学;2010年11期

6 戴有谋;刘树武;;计算复杂应力状态下构件疲劳强度的新方法[J];天津商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方志;卢文良;许克宾;;体外预应力钢筋极限应力的理论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2 孙福申;李舰航;孙宇怀;李晓红;杨书健;;关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在桥梁设计中取值的探讨[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3 方德平;王全凤;;加载模式对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4 宋玉普;董梁;;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极限应力分析[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谢新生;王维襄;;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共轭破裂、极限应力与强震构造[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成芳;高强非预应力纵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陶静;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D];湘潭大学;2007年

3 覃春跃;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81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81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6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