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陕北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2 04:34

  本文选题:油气成藏 + 油气勘探 ; 参考:《长安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和勘探战略部署的重要依据,通过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控制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等研究,总结油气藏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地指导油气勘探实践活动。丰富川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是青化砭采油厂在本世纪初期勘探发现的一个新区块。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位于丰富川油田西北部地区,近年来勘探表明该区为多层系复合含油区,含油层位多,油气成藏类型复杂。为了对老油田区进行扩边、连片勘探,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和方法,通过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油层构造、沉积相与砂体展布、油气成藏作用等石油地质特征综合研究,确定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规律,优选和评价有利勘探层系和勘探目标区块,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资料。研究表明,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延长组油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高西低的大斜坡背景之上呈现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局部发育幅度较小的构造高点。延安组沉积期构造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延长组沉积期东高西低格局变为延安组沉积期的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研究区延长组长6、长4+5及长2油层组地层厚度比较稳定,横向变化小,表明沉积环境比较稳定,水体深度变化不大,有利于油气生成与聚集。研究区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相,发育五条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分流河道砂体,主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广,在河流交汇处砂体连片分布。延安组沉积期的古地貌单元主要由斜坡及河谷地貌单元组成,北部为高地,南部为甘陕古河道,二者之间为斜坡和沟谷。研究区延长组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粘土矿物以绿泥石为主,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为主。砂岩物性较差,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有效孔隙度一般介于6%-15%之间,渗透率主要在0.1-5×10-3μm2之间。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特征一致。延长组储层砂岩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致密成为低孔低渗储层,晚期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对低渗储层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研究区经历了两次油气成藏事件,早期油气藏因后期构造运动而破坏,油气发生二次运移,早期油气藏形成发生在储层溶蚀作用之后、致密之前,当时的油气成藏受构造控制。而晚期成藏作用与储层致密过程同时进行,油气聚集主要为以溶蚀孔隙为主要储存空间的岩性油气藏。油气富集成藏因素较多,烃源岩控制了油气供给并由此影响油藏分布,砂体展布、砂体上下叠置和联通性、低幅度构造及储层砂体物性等多种因素复合叠加,是本区油气富集成藏的基本规律。不同层系成藏主控因素不同,成藏规律不同,勘探策略有别,长4+5和长2油藏应注重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油藏勘探,长6油藏应以大面积、上下叠置且溶蚀作用和裂隙作用明显的砂体构成的岩性圈闭为勘探重点。研究区优选了8个有利勘探目标区,其中以丁41井与丁28井连线两侧各两公里这样一个带状范围内构造隆起区是延长组油气勘探重点区带,任家沟-郭庄发育的古分支河谷及其两侧斜坡,是延安组古地貌油藏有利勘探区。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 control factors and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rule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Ordos Basin . It is a new block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Ordos Basin .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 It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area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同超;焦龙进;王平;;延长组(群)的沿革[J];陕西地质;2013年01期

2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对延长组油源问题的探讨[J];石油学报;1980年02期

3 彭蜀安;陕北延长组浅油层勘探开发近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1期

4 姚泾利;邓秀芹;赵彦德;韩天佑;楚美娟;庞锦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2期

5 李凤杰;郑荣才;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米兰科维奇旋回在延长组发育的一致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吴立群;焦养泉;杨琴;张承泽;杨生科;;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物源体系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7 李洁;陈洪德;林良彪;赵俊兴;陈安清;朱志军;彭传利;张成弓;陈彦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古地震效应及其地质启迪[J];地质论评;2010年04期

8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9 严云奎;安亚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以川口油田北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学军;王志欣;陈杰;曾溅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石油运聚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吉利明;徐金鲤;宋之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蓝藻及其油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2 韩双彪;张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陆相延长组页岩油气生成及相态演化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全红;李文厚;张道锋;郭艳琴;冯娟萍;高永祥;崔军平;梁积伟;;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磊锋;赵鹏;;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潜在伤害因素分析[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朱国华;;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低渗-特低渗岩性油田[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付绪凯 陈涛;宁东油田延长组喜获工业油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军;下组合石油勘探:延长下面找“延长”[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忠文;陕北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高鹏鹏;延长油田延长组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D];西北大学;2013年

4 马海勇;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冯娟萍;陕北姚店油田北区延长组沉积相及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9 刘航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高自然伽马储层成因及测井评价[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秋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陆相页岩储层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储昭奎;鄂南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兆扬;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葛鹏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先超;鄂南长武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谢灏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万友利;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延长组物源与成岩耦合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肖富文;缓慢延长神经修复兔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9 杨琴;陕北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性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10 刘高峰;富县牛武探区延长组有利勘探目标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85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85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0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