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的油气被泥岩盖层封闭所需条件的差异性——以三肇凹陷青一段和南堡凹陷5号构造东二段为例
本文选题:活动期断裂 + 静止期断裂 ; 参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1期
【摘要】: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断裂本身特征及其附近压力条件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气沿断裂运移特征及其泥岩盖层封闭运移油气所需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盖层封闭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不同。油气沿活动断裂运移的动力既有地层剩余压力,又有油气本身浮力;以伴生和诱导裂缝为输导通道,孔渗性相对较好,阻力相对较小,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活动断裂运移油气的条件是断裂在泥岩盖层内上下不连接。而油气沿静止期断裂运移的动力仅为油气本身浮力;以断层岩孔隙为输导通道,孔隙性相对较差,阻力相对较大,不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静止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是断层岩排替压力大于或等于其下储层剩余压力。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development area of Lower Upper Reservoir faults in oil and gas bearing basins,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difference of pressure conditions near th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along faults and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seal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in mudstone caprock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ditions for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long the fault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different. Oil and gas migration along active faults has both residual pressure of formation and buoyancy of oil and gas itself, with associated and induced fractures as the channel of transportation,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re relatively good, the resistance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it is easy for oil and gas to migrate through mudstone caprock. The condition of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long active faults in mudstone caprocks is that faults do not connect up and down in mudstone caprocks. However, oil and gas migration along the static fault is only driven by the buoyancy of oil and gas itself, and the porosity of fault rock is relatively poor, the resistance is relatively large,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oil and gas to migrate through mudstone caprock. The condition of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long the static fault in mudstone caprock is that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fault rock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residual pressure of the lower reservoir.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53)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光玉,张卫华;盖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地质;1997年02期
2 ;盖层的分类[J];能源与节能;2013年11期
3 付广,杨勉;盖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年03期
4 王显东,姜振学,庞雄奇,张俊;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盖层综合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彭放,吴国平,方敏;灰色规划聚类及其在油气盖层评价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武英利;谢俊;;英吉苏凹陷盖层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3期
7 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西藏南部低分水岭盆地盖层发育特征与评价[J];新疆地质;2010年01期
8 周雁;金之钧;朱东亚;袁玉松;李双建;;油气盖层研究现状与认识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3期
9 彭阜南;辽南大和尚山区及其邻区的盖层滑移带[J];地震地质;1980年03期
10 刘正斌;沙漠地区厚复盖层的钻孔护壁[J];探矿工程;198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小莉;冯乔;;泥质岩盖层封闭性能的综合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李建交;张仲培;;流体包裹体在油气盖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曹海虹;赵晓华;;非常规储盖层地化特征分析——井中化探的三个实例[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4 徐喜庆;张维琴;陈灵华;赵淑霞;王淑云;赵俊文;;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盖层岩石粒度大小分布测定及评价[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丁冬振;李建;;道桥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下表面涂盖层厚度的控制[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6 魏晓;季宏兵;李道静;张风雷;;广西中南部红壤风化盖层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刘晓健;杨波;王清斌;朱文森;冯冲;;蓬莱9-1大型花岗岩潜山稠油油藏泥岩盖层形成条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江其勤 范明;盖层评价测试分析应用效果好[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江其勤;评价盖层封盖性能有了新指标[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江其勤;将对油气藏盖层研究和评价起到重要作用[N];中国石化报;2005年
4 江其勤 刘伟新;泥岩盖层评价技术通过专家鉴定[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江其勤;泥岩盖层评价技术获中国石化技术发明一等奖[N];科技日报;2014年
6 张艳芳;石勘院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资助[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黄毅 刘宇琦;江汉海相勘探突破定论:单一盖层变成储气层[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开然;煤层系统CO_2-水—煤(岩)地球化学作用及其对盖层封闭性演化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2 付广;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及其定量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田海龙;CO_2-咸水—岩相互作用对盖层封闭性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朱立;CO_2地下封存煤/盖层变形和破裂演化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肖朝晖;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洪刚;金沙—仁怀及邻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白俊;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展铭望;川中大气田盖层封闭性定量评价及控藏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李会元;废弃油气藏CO_2埋存过程中盖层完整性的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应森群;南海气烟囱上盖层的岩石物理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历娜;断—盖配置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郑岩;大庆长垣以东地区盖层封闭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金兆波;南堡凹陷天然气盖层封闭特征与天然气分布关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宋建阳;南堡凹陷东二段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汤建荣;柴北缘冷湖构造带第三系盖层封闭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89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8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