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GIS的矿体形态三维可视化定位研究——以喇嘛苏外围中段隐伏铜矿体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24 04:18

  本文选题:GIS + 喇嘛苏外围 ; 参考:《地质论评》2017年06期


【摘要】:隐伏矿体的勘查一直是当下矿产勘查的热点,尤其是对矿体形态复杂的金属矿进行定位、定量、定概率研究。喇嘛苏外围隐伏铜矿体产于华力西早—中期斜长花岗斑岩与中元古界蓟县系库松木契克群下亚群泥化微晶灰岩的接触带部位,属于典型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形态复杂多变,给矿山企业的资源量估算带来很大不确定性。采用"桌面GIS+移动GIS数据集成+数据处理"的方法,克服了传统勘查方法单一与延时的缺点,解决地学测量数据"离散化"的状态,将研究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数据与图件集成,对综合异常区进行快速的圈定;建立集成研究区多源信息矢量化空间数据库,利用医学上的Marching Cubes方法,对侵入体与赋矿层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结合钻孔见矿位置佐证矿体形态展布变化以及预测东南向隐伏矿体,为矿山企业降低勘探采矿风险、缩短勘查周期提供数据支持。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of concealed orebodies has always been a hot spot in mineral exploration at present, especially the localization, quantitative and definite probability study of metal deposits with complex ore bodies. The concealed copper deposit in the periphery of Lamasu occurs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early to middle Hualixi plagiocline granitic porphyry and the mudded microcrystalline limestone of the lower subgroup of Kusong Muqie group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Jixian system, and belongs to a typical contact metasomatic skarn deposit.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shape of ore bodies brings great uncertainty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mining enterprises. The method of "Desktop GIS Mobile GIS data Integration data processing" is adopted, which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xploration methods such as singleness and delay, and solves the state of "discretization" of geoscience survey data. The geological,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of the study area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map, and the synthetic abnormal area is quickly delineated, and the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vectorization spatial database of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area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edical Marching Cubes method is used. The 3D visualization simulation of intrusive bodies and ore-bearing beds, combined with the location of boreholes to prove the distribution of ore bodies and predict the southeast concealed orebodies, provides data support for mining enterprises to reduce the risk of exploration and to shorten the exploration period.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与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南疆三地州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及应用项目”(编号:2015BAB05B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6D01C067)的成果~~
【分类号】:P618.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飞;;大红山铁铜矿Ⅲ_(2a)、Ⅱ_(5-4)矿体对比及探矿建议[J];云南地质;2011年04期

2 赵鹏大;;矿床勘探中矿体地质研究的若干基本UO楲[J];中国地质;1964年02期

3 李同利,韩良德;浅谈峨口铁矿控矿因素及矿体形态变化规律[J];山西冶金;2000年02期

4 郑德琼;;勘探线方位变化较大时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作图法探讨[J];河南地质;1991年01期

5 官定华;冕宁泸沽铁矿山矿区矿体形态变化特征及找矿方向[J];四川地质学报;1998年01期

6 陈铁光;;红透山矿床矿体形态变化新认识[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1期

7 谢士忠;;浅谈生产勘探对矿体形态的圈定作用[J];新疆有色金属;2012年S2期

8 王志远;;新疆富蕴县索尔库都克铜矿矿体形态特征研究[J];甘肃冶金;2013年05期

9 黄富荣;邓小林;陈国雄;程树宝;;马槽滩磷矿区的矿体形态特征及合理勘查工程间距[J];化工矿产地质;2008年01期

10 杨晓坤;秦德先;吴德成;冯美丽;伍伟;蒋顺德;;曼家寨13号矿体化探元素统计分析及应用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继勇;;对尖山矿体形态的研究[A];鲁冀晋琼粤川六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僧德文;李仲学;;空间数据插值算法与矿体形态模拟的研究[A];2004年全国矿山信息化建设成果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大明;刘妙龙;程效军;秦德先;;基于GIS的矿体形态模拟与成矿预测研究[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陶夏新;郑广芬;左惠强;张明宇;;基于GIS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计算机管理系统[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5 郭惠娟;唐南奇;林金宝;;基于GIS的仙游县土地利用与滑坡灾害敏感性分析[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唐川;;基于GIS的滇西北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减灾规划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张政亮;邓国雄;;应用GIS在坡地地形灾害的分析与监测——以台湾宜兰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单新建;叶洪;;基于GIS的地震预报分析系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刘鑫;魏占民;刘虎;王长生;付小军;;基于GIS的区域性地下水时空分布规律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10 邢怀学;葛伟亚;董志高;田福金;;基于GIS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福州市为例[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苟甲有;航测局承揽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N];中煤地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安健;基于GIS的孔隙地下水三维动态广义管理模型[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文海家;基于GIS的滑坡灾变智能预测系统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李丰丹;基于云GIS架构的地质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鲁景;八叉树算法在矿体块体建模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琳;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火灾综合评价及防御对策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甘芬芳;基于GIS的川渝地区地震分形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赵露;基于GIS的油藏多信息集成[D];长江大学;2015年

5 刘肖姬;东川地区滑坡危险性的遥感和GIS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孙正超;基于GIS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7 许莹;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风险损失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8 高晓红;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单通;基于多源信息进行地质导向的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建立[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10 马朝阳;重力真三维可视化人机交互反演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795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95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7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