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青衣江变形河流阶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构造活动性

发布时间:2018-04-24 22:18

  本文选题: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 芦山MS.地震 ; 参考:《地震地质》2016年03期


【摘要】: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第四纪沉积差,断层出露不明显,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资料零星。为了提高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性的认识,探索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在分析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貌以及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跨盐井-五龙断裂、大川-双石断裂和芦山盆地的青衣江不同段的6级河流阶地进行了差分GPS连续测量和细致研究,结合对高分辨率航拍影像的地质解译,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青衣江各段的河流阶地横剖面,通过不同河段河流阶地的对比分析,建立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青衣江河流阶地纵剖面。通过对河流阶地的变形分析,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以来,盐井-五龙断裂的平均垂向断错速率为0.6~1.2mm/a,大川-双石断裂没有明显的垂向活动,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控制的山前褶皱最新活动。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壳深部结构资料和芦山地震的精定位余震资料等,认为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大川-双石断裂,而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山前盲逆断层和反冲断层。
[Abstract]: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re poor, the faults are not obvious, and the late Quaternary tectonic activity data are sporadi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to explor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omorpholog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trans-Yan-Wulong fault. The 6 grade river terrac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of Qingyi River in the Dachuan-Gemini fault and the Lushan Basi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measured by differential GPS and studied in detail,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aerial images. The river terrace cross section of Qingyi River in the south section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s obtained.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Qingyi river terrace in the south section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iver terraces in different reaches. Through the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 river terrace, it is found that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the average vertical fault rate of the Yan-Wulong fault is 0.6 ~ 1.2mm / a,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vertical activity of the Dachuan-Gemini faul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controls the latest activity of the front fold. Based on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data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the precise location aftershock data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is not Dachuan-Gemini fault. It is the front blind thrust fault and recoil fault in the south section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3IES010101,2014IES010104);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IGCEA1416)共同资助 高分光学遥感地震构造提取示范应用项目(31-Y30B09-9001-13/15-07)
【分类号】:P3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群策;丰成君;孟文;秦向辉;安其美;;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2 张清志;唐文清;刘宇平;李军;;基于高精度GPS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现今地壳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1期

3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4 陈立春;冉勇康;王虎;李彦宝;马兴全;;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活动性[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5 杜建军;陈群策;马寅生;安其美;吴满路;孟文;李国岐;;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地应力状态与断裂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3期

6 刘太平,,马明理;用α径迹法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J];四川地震;1994年02期

7 Nan Broadbent;王君兰;;龙门山断裂带仍存在危险[J];国际地震动态;2014年04期

8 吴江;杜方;;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近场“闭锁”[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9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光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10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王庆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畅;石耀霖;;龙门山断裂带粘弹性岩石圈应力模拟及大地震的复发周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王静静;张怀;石耀霖;;龙门山断裂与其周边断裂地震序列的关联性及雅安地震[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赵静;江在森;牛安福;刘杰;武艳强;王丽凤;;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赵盼盼;陈九辉;Michel Campillo;刘启元;李昱;李顺成;郭飚;齐少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利用地震环境噪声的浅部地壳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广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大震发震机理[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杜方;闻学泽;苏有锦;;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区域的震间形变与发震机理[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楼海;王椿镛;吕智勇;姚志祥;;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地壳组分的分段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立炜;张希;王双绪;;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短水准异常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路静;张景发;姜文亮;商晓青;胡乐银;;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特征的遥感地质解译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雷;何昌荣;;龙门山断裂带天然断层泥的摩擦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凌光;龙门山断裂带为何多发地震?[N];北京日报;2013年

2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 董仁威邋董晶;谈谈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婷婷;探源龙门山断裂带[N];科技日报;2013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明;汶川地震: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李晓明;汶川地震大灾难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6 萧易;地质科学验证的“成都奇迹”[N];成都日报;2008年

7 张景勇邋邹声文 周婷玉;龙门山断裂带:8级强震复发会间隔多少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 范晓;是什么引发了芦山地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潘希 冯丽妃;龙门山为何如此不安?[N];中国矿业报;2013年

10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科普作家 刘兴诗;自然之手 呵护永远的天府之国[N];成都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盼盼;龙门山断裂带浅层精细结构的地震环境噪声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2 张红艳;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汶川M_s8.0级地震力学成因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3 林向东;汶川地震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矩张量时空演化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敏;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应力场的时空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2 丰成君;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3 高中;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变形的粘弹性模拟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4 周青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的接收函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5 苏鹏;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阶地变形定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年

6 田文;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建强;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王威;龙门山谢家店震积体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9 熊小慧;基于GPS时间序列的汶川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年

10 王成;利用接收函数反演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深部结构[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8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798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e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