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杂岩的形成和抬升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本文选题:大悟杂岩 + 花岗质片麻岩 ; 参考:《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大悟杂岩位于大别山西段,主体为花岗质片麻岩。为了限定其形成与变形过程,本文综合运用锆石U-Pb法和白云母~(40) Ar/~(39) Ar法进行年代学研究。锆石U-Pb LA-ICP-MS法对这些花岗质片麻岩定年结果显示:锆石的Th/U值为0.79~4.29,属于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206Pb/238 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810±63)Ma(n=12,MSWD=0.021),代表这些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时代。大悟杂岩核部花岗质片麻岩的白云母坪年龄为(210.5±1.4)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11.6±2.5)Ma。这些新的研究结果支持以下两点认识:大悟杂岩中的花岗质片麻岩形成于新元古代,而不是白垩纪;这些前寒武纪岩石的构造抬升过程发生在三叠纪晚期(211 Ma)。由于西大别晚三叠世构造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出露过程有关,因此,大悟杂岩的变形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抬升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科学问题。同时,由于大悟杂岩中的多数构造面理和线理形成于区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据此推断西大别三叠纪晚期的变形发生在造山晚期-后造山背景下,伴随着地壳和岩石圈的大规模伸展与减薄。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zircon U - Pb LA - ICP - MS method , the zircon U - Pb LA - ICP - MS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of the granodiorite gneiss . The zircon U - Pb LA - ICP - MS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zircon U - Pb LA - ICP - MS method . Because of the late Triassic structure and the exposure process of the high pressure and ultra 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and the uplift of the high pressure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s a scientific problem . At the same time , since most of the structural planes and lineation in the epimetamorphic complex are formed in the regional high pressure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late Triassic occurs in the late orogenic background ,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large - scale extension and thinning of the crust and lithosphere .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专项(SinoProbe-08-1) 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经费(DZLXJK201302)~~
【分类号】:P58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斌;田小波;白志明;张中杰;;浅谈中国大陆东缘中生代地质演化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年03期
2 刘鑫;李三忠;索艳慧;刘晓春;刘恩山;戴黎明;;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格局[J];岩石学报;2010年04期
3 崔建军;胡健民;刘晓春;;桐柏地区高压变质地体在地壳中的抬升机制[J];岩石学报;2009年09期
4 ;A perspective view on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年20期
5 ;Jurassic Tectonic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Yanshan Movement”[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8年02期
6 董树文;胡健民;施炜;张忠义;刘刚;;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J];地球学报;2006年05期
7 张彦;陈文;陈克龙;刘新宇;;成岩混层(I/S)Ar-Ar年龄谱型及~(39)Ar核反冲丢失机理研究——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粘土岩为例[J];地质论评;2006年04期
8 陈文;张彦;张岳桥;金贵善;王清利;;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热年代学证据[J];岩石学报;2006年04期
9 刘晓春;娄玉行;董树文;;桐柏山地区低温榴辉岩变质作用的P-T轨迹[J];岩石学报;2005年04期
10 董树文;胡健民;李三忠;施炜;高锐;刘晓春;薛怀民;;大别山侏罗纪变形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小丽;李荣西;杨玲;董树文;何为;杨清宇;;大巴山陆内造山带高压古流体及其运移动力学机制研究[J];地学前缘;2017年02期
2 DENG YangFan;CHEN Lin;XU Tao;WU Jing;Fabio ROMANELLI;Giuliano Francesco PANZA;;Lateral variation in seismic velocities and rheology beneath the Qinling-Dabie oroge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7年03期
3 袁霞;陈文;张斌;孙敬博;喻顺;尹继元;张彦;刘新宇;杨莉;张岩;;西天山望峰金矿床绢云母~(40)Ar/~(39)Ar年龄及矿床成因研究[J];矿床地质;2017年01期
4 崔建军;王艳红;郑光高;施炜;马立成;;大悟杂岩的形成和抬升时代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年01期
5 刘恩涛;王华;沈能平;ZHAO Jian-xin;FENG Yue-xing;UYSAL I Tongu;;热事件发育地区自生黏土矿物形成过程分析: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1期
6 张涛;陈正乐;潘家永;韩凤彬;孙岳;黄广文;李勇;尹兴谋;彭瑞强;;华南早燕山中晚期挤压构造事件识别及其成矿效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36期
7 胡迪;沈传波;刘泽阳;;川东北地区埋藏 剥露历史分析——来自盆地模拟和热年代的制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年06期
8 张天福;孙立新;张云;程银行;李艳锋;马海林;鲁超;杨才;郭根万;;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侏罗纪延安组、直罗组泥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沉积环境意义[J];地质学报;2016年12期
9 LI JiLei;GAO Jun;WANG XinShui;;A subduction channel model for exhumation of oceanic-type high-pressure to ultrahigh-pressure eclogite-facies metamorphic rocks in SW Tianshan,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6年12期
10 吴婵;许志琴;A.A.G.WEBB;董汉文;曹汇;程展展;;松潘-甘孜造山带鲜水河断裂与雅拉雪山片麻岩穹窿的关系[J];地质学报;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angfan Deng;Zhongjie Zhang;Weiming Fan;Marta Pérez-Gussinyé;;Multitaper spectral method to estimate the elastic thickness of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J];Geoscience Frontiers;2014年02期
2 李三忠;余珊;赵淑娟;刘鑫;龚淑云;索艳慧;戴黎明;马云;许立青;曹现志;王鹏程;孙文军;杨朝;朱俊江;;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年03期
3 包汉勇;郭战峰;张罗磊;黄亚平;;太平洋板块形成以来的中国东部构造动力学背景[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4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2年10期
5 孙晓猛;王书琴;王英德;杜继宇;许强伟;;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序列[J];岩石学报;2010年01期
6 ;On the timing and duration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19期
7 刘翼飞;江思宏;方东会;刘妍;;河南桐柏老湾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年06期
8 ;A perspective view on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年20期
9 朱光;胡召齐;陈印;牛漫兰;谢成龙;;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J];地质通报;2008年10期
10 张岳桥;董树文;;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J];地质通报;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岛和夫 ,渡边洵 ,添田晶 ,谭运金;日本西南部山口县与凤翩山花岗杂岩有关的铜-铋-钨-钴-砷-硫矿化作用的矿物学特征[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8期
2 李承东,,李新华;河北省锥子山复式深成杂岩体的解体及单元—序列划分[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3 任康绪,阎国翰,牟保磊,蔡剑辉,李凤棠,谭林坤,邵宏翔,李元],储著银;辽西凌源河坎子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年03期
4 钟华明,姚仲伯,许卫;九华山复式杂岩体的构成及主要特征[J];安徽地质;1996年03期
5 郭方礼,张庆龙,厉建华;徐州西南部班井侵入杂岩体与围岩关系及其地质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周雪桂,陈鲁根,范斌;江西玉华山高位复式深成杂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定位机制分析[J];中国区域地质;1995年03期
7 林维峰;阜新务欢池-铁匠各冷地区中性杂岩体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辽宁地质;1996年02期
8 李煜平,赵瑞峰;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及其与金矿关系分析[J];贵金属地质;1997年04期
9 吴鸣谦;赵国春;高建伟;王海涛;;河北都山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14年01期
10 杨海明;苏尚国;余金杰;;内蒙古狼山地区晚太古代变质杂岩特征探讨[J];中国区域地质;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能;;冀西北水泉沟正长杂岩体中硅钛铈铁矿的热液蚀变[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万渝生;程裕淇;沈其韩;;山东新泰雁翎关地区雌山混合花岗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4中英文合订本)[C];1984年
3 张丛森;赵崇贺;;云南剑川粗面斑岩——正长岩杂岩体形成的物化条件[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1)[C];1991年
4 刘斌;;冀北水泉沟-后沟偏碱性侵入杂岩体的成矿特征[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张铭杰;高军平;王廷印;李丽梅;;内蒙古哈沙图北超镁铁杂岩体的成因及其意义[A];中国古陆块构造演化与超大陆旋回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孙熠;肖龙;朱丹;吴涛;;太行山南段武安闪长-二长杂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李之彤;余昌涛;程德琳;庞庆邦;唐淑兰;;辽宁省凌源县河坎子碱性杂岩体地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4)[C];1986年
8 赵文俞;王勤燕;叶先贤;;湖北随州五童庙碱性杂岩体低温高压变质机理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王亚磊;张江伟;郭周平;李侃;钱兵;;青海省裕龙沟基性杂岩体成因研究与成矿过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姜能;;冀西北矾山超镁铁-正长杂岩体的矿物化学[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蒋幸福;扬子克拉通黄陵背斜庙湾蛇绿杂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崔建军;桐柏杂岩的性质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3 王晓地;桂东南马山杂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杨高学;西准噶尔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12年
5 柯珊;塔什库尔干新生代碱性杂岩带的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杰;陕南安康断裂两侧早古生代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杂岩带地质特征及Fe-Ti矿化机制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文麟;黑龙江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年代学与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赵利;滇西雪龙山变质杂岩的组成、结构与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宋菁菁;桂东南马山钾玄质杂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5 王广婷;黑龙江省桃山花岗杂岩体的时代与成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黄玉蓬;滇西北甭哥碱性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深部成矿地质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何艳红;陇山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年代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焦丽香;桦南地区黑龙江杂岩的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继叶;山西省繁峙县孙庄杂岩体的锆石成因矿物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冯涛;四方台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02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0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