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火山岩储集层裂缝综合评价
本文选题:准噶尔盆地 + 中拐凸起 ; 参考:《新疆石油地质》2017年06期
【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中裂缝发育,为查明裂缝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运用岩心、薄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并利用测井技术、岩石破裂程度理论及地震检测等手段开展了裂缝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以构造成因的高角度剪切缝和直立缝为主,多为半充填或未充填,裂缝有效性较好,裂缝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位置以及风化淋虑作用的控制,发育方位呈近东西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和南北向。火山岩储集层裂缝主要分布于中拐凸起中部、东斜坡和五八区。最终结合火山岩储集层油气富集规律和勘探实际,指出了下一步勘探有利目标区为中拐凸起中部和五八区。
[Abstract]:The fractures in the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eservoir 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unggar basin are develop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gularity of the frac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the fracture are studied by using core, thin slice, logging and analysis, and the logging technology, the theory of rock fracture degree and seismic detection are us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racks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eservoir of the middle turning convex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eservoir is mainly composed of high angle shear seams and erect joints with tectonic genesis, mostly semi filling or unfill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racks is better.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degre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lithology, the structure position and the weathering action control, an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s near the East and West. The fracture of volcanic reservoir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central, east slope and 58 area in the middle of the middle abduction uplift, and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volcanic reservoir and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avorable target area for the next exploration is the middle and 58 areas of the middle turning protruding.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库车油气开发部;
【基金】: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6trqdz0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凤奇,陈清华,陈汉林;储集层微型构造作图新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5期
2 杨丙秀,蒋廷学,丁云宏,汪永利,王世召;低孔低渗储集层探井低伤害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3 胡守志;付晓文;王廷栋;;利用储集层沥青特征识别高演化地区的气层[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4期
4 张本艳;张继超;涂文利;;胜利油田注水现状及对储集层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3期
5 王飞龙;甘丽娜;王振中;;低渗透性储集层评价方法及初产液量预测研究[J];录井工程;2010年01期
6 林会喜;许涛;乔玉雷;朱允辉;沈扬;;“多元控储”储集层评价模型在准中地区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2期
7 王晓辉;范素芳;任毅军;徐宝荣;刘新利;;多属性回归与神经网络串联反演预测薄储集层[J];新疆石油地质;2013年03期
8 伊广林;在储集层油气评价中模糊数学的应用[J];测井技术;1982年04期
9 伊广林;评价储集层的模糊数学方法[J];石油物探;1985年01期
10 伊广林,吕健儒,吴付东,吴金丽,宋国宁,齐继光,张士杰;石油储集层评价专家系统[J];测井技术;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宏智;;沉积微相与储集层孔隙结构关系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刘刚;;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储集层排驱压力求取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何玉平;刘招君;郭璇;张艳;;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赵玉红;阎建国;侯磊;任云鹏;;测井参数反演在致密油储集层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成菊安;郭荣坤;;测井资料识别储集层水淹级别的ANN方法研究[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张灵艳;耿斌;才巨宏;耿生臣;;济阳坳陷火成岩油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以商741和罗151火成岩储集层为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成洪文;王宝娥;戴尽辉;张会芳;;北塘凹陷沙三段碎屑岩储集层成岩特征[A];录井技术文集(第四辑)[C];2004年
8 张瑛;王锦生;;于楼、荣兴、大洼油田解堵机理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魏嘉;项亮;;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岩性层和储集层的划分[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劲风;赵圣亮;曲志浩;;风化店中生界火山岩油藏描述中的地震方法[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彦立;三塘湖盆地牛东火山岩油藏水力压裂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军;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李光云;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上石炭统火山岩油藏形成条件与主控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振东;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M区延10储集层精细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孙晓庆;储集层裂缝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蔡德军;欢西稠油油藏堵塞研究及解堵技术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刘方;廊东油田低渗透油藏损害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5 武清钊;大芦湖油田沙二段储层测井综合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耿力;黄沙坨火山岩油藏地质及开发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肖克;新疆—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注采动态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10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1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