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盆地科学深钻中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30 22:01

  本文选题:庐枞火山岩盆地 + 科学钻 ; 参考:《地质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庐枞盆地科学钻LZSD-01是"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专项在庐枞盆地施工的中国大陆科学钻预导孔,该钻孔终孔深度3008.29m,成功揭露了庐枞盆地的深部地质结构。本次工作对科学钻深部的隐伏正长-二长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钱铺隐伏正长-二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2.6±1.2 Ma、133.28±0.4 Ma,属于盆地砖桥火山旋回末期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岩浆岩具有硅近饱和、高铝、高碱富钾、低钛,富集Rb、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指示隐伏岩体为橄榄玄粗质岩石。结合Sr-Nd同位素特征,推测岩浆源区可能为EMI型富集地幔,元素的演化趋势显示斜长石、辉石、钛铁矿为主的矿物分离结晶作用可能是岩浆演化的主要机制。岩浆形成于板内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之下。
[Abstract]:The scientific drilling LZSD-01 of Luzong Basin is a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pilot hole constructed by "deep explor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depth of the final hole is 3008.29 m, which has successfully exposed the deep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Luzong Basin. A systematic study of chrono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underlying syenite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scientific dril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zircon U-Pb age of Qianpu concealed syenite is 132.6 卤1.2Ma- 133.28 卤0.4Ma. it is a product of magmatic intrusion at the end of the Bian Qiao volcanic cycle in the basin. The magmatic rock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 saturation of silicon, high aluminum, high alkali and rich potassium, low titanium, enrichment of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such as RbPe Knu Pb, and depletion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such as Nbtaita-Ti, indicating that the concealed rock body is olivine coarse rock. Based on the Sr-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agmatic source region may be EMI enriched mantle,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elements shows that the separ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minerals dominated by plagioclase, pyroxene and ilmenite may be the main mechanism of magmatic evolution. The magma was formed in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intraplate extensional extension.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20104003)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4038001、1212011120862、12120114039701) 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专项(编号SinoProbe-05-05) 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编号2016-g-2-16)共同资助的成果
【分类号】:P58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照华;苏尚国;刘翠;;岩浆成矿系统的尺度效应[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01期

2 颉炜;宋谢炎;聂晓勇;程松林;;新疆坡十含铜镍硫化物岩体岩浆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探讨[J];矿床地质;2010年S1期

3 张招崇;侯通;李厚民;李建威;张作衡;宋谢炎;;岩浆-热液系统中铁的富集机制探讨[J];岩石学报;2014年05期

4 张泽军;秦岭群裂谷岩浆建造地球化学型式及其成因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04期

5 孟庆丽,周永昶;岩浆的生成、运移和混合——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专题简介[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6 张照伟;李文渊;张江伟;徐学义;李德彪;王亚磊;臧遇时;;新疆天山石炭—二叠纪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与形成机制探讨[J];西北地质;2014年01期

7 徐兴旺;王杰;张宝林;秦克章;蔡新平;;岩浆运移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8 汤中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成矿作用的偏在性[J];甘肃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9 汤庆艳;张铭杰;余明;王启立;尚慧;;晚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成矿作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年05期

10 罗照华;莫宣学;卢欣祥;陈必河;柯珊;侯增谦;江万;;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分析与野外证据[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照华;苏尚国;刘翠;;岩浆成矿系统的尺度效应[A];“小岩体成大矿与找矿战略突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葛良胜;郭晓东;邹依林;杨嘉禾;张晓辉;李振华;;滇西北(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及其对岩浆和金成矿的控制作用[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晨;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揭示内生矿成矿之谜[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微;内蒙古赤峰北部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林木森;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构造—岩浆—火山地热活动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周丽云;典型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流动及变形改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郝百武;内蒙古哈达庙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韩世炯;小兴安岭北麓晚中生代浅成热液金矿系统的岩浆流体作用与金成矿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王永磊;湘南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7 任明浩;超痕量铂族元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8 李汉光;云南宝兴厂富碱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岩浆—成矿时空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高亚林;金川矿区地质特征、时空演化及深边部找矿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李文渊;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与找矿[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笛;腾冲新生代火山群岩浆起源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文思博;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煤窑沟铜银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远景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张松;西藏冈底斯南缘努日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欧阳学财;江西东乡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麻菁;滇西卓潘碱性杂岩基本特征及其构造与资源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张乙彬;新疆百灵山地区早二叠世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邱根雷;中国金川与加拿大Voisey's Bay矿床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对比[D];长安大学;2013年

8 王霞;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吴亚飞;安徽庐枞地区燕山期岩浆—金属成矿系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10 闫亭廷;柴北缘沙柳泉地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6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26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9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