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逆冲推覆构造中段地质特征与构造演化
本文选题:中亚造山带 +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 ; 参考:《地质通报》2016年07期
【摘要】:依据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的成果,漠河逆冲推覆构造中段的典型构造为逆冲叠瓦状断层、紧闭尖棱褶皱、倒转褶皱及反冲断层形成的冲起构造和隔挡式褶皱。这些构造显示指向SSE的变形。结合同位素资料,认为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其形成与中亚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晚期造山时代和动力学背景一致。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 recent years, the typical structures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Mohe thrust nappe structure are thrust imbricate fault, closed tip fold, inverted fold and thrust structure and spacer fold formed by recoil fault. These structures show the deformation pointing to the SSE. In combination with isotopic data, it is considered that Mohe thrust nappe was formed in late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Its form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late orogenic epoch and dynamic background of the Mongol-Okhotsk tectonic belt in Central Asia.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20001300007031、200113000046)
【分类号】: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澄;再探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进展和动向[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1期
2 郭玉贵,孙张飞;再论东秦岭柞水迷魂阵逆冲推覆构造[J];海洋地质动态;1995年04期
3 郑志强,苏江湖,马金清;闽北仁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J];福建地质;2001年02期
4 刘明强,党引业,龚全胜;甘肃北山平头山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J];西北地质;2002年01期
5 崔学军,刘春根,钟达洪,吴富江,王迪文;井冈山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找矿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年01期
6 江来利,吴维平,储东如,刘贻灿,张勇;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J];科学通报;2003年14期
7 刘正宏,徐仲元,杨振升,刘茂修,赵达,赵羽君;鄂尔多斯北缘石合拉沟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年01期
8 张达景;胡健民;蒙义峰;郑孟林;付茂兰;;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7年03期
9 常立海;王晓勇;王献忠;赵炳新;梁海军;;大兴安岭北部漠河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王新梅;刘正贤;;黔西北垭都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分析[J];贵州地质;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瑞飞;孙卫;高静乐;宋广寿;;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含油气性[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周敬斌;;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和5.12汶川大地震机制的一种观点[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天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叶培盛;拉萨地块中部蛇绿岩与逆冲推覆构造[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年
3 裴先治;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4 毕珉烽;滇东南麻栗坡一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U喢,
本文编号:1830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3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