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缝洞体分类表征——以塔河油田S80单元奥陶系油藏为例
本文选题:离散建模 + 缝洞体 ; 参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4期
【摘要】: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受古地貌、构造及岩溶作用控制,储集体类型多样,主要以不同类型的大尺度溶洞、小尺度孔洞及多尺度裂缝为主,储集体成因机制不同,高度离散,传统连续性储层表征思路难以直接套用。以储集体识别和描述为基础,基于分类表征的思想对不同类型储集体分别进行刻画。以岩溶成因及野外露头为指导,综合地震定性预测与定量反演成果,对于风化壳成因、断控成因的大尺度溶洞分别采用序贯指示方法和基于目标的方法进行模拟。对于小尺度孔洞采用协同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模,对于多尺度裂缝则以地震信息为基础,采用人工解释、蚂蚁追踪与随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征。在分类表征基础上,根据岩溶成因规律构建分类储集体的融合原则,实现了分类模型的整合。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表征S80单元缝洞型油藏的强非均质性特征,基于模型细化评价单元储量级别,设计新钻井位置,筛选有利目标区均取得较好效果,模型应用于油藏数值模拟,为指导剩余油挖潜与开发方案调整奠定地质基础。
[Abstract]:Carbonate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paleogeomorphology, tectonics and karstification, and the types of reservoirs are various. The reservoir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rge scale cavities, small scale cavities and multi-scale fractures, and their genetic mechanisms are different and highly discrete. Traditional continuou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directly applied. On the basis of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are described based on the idea of classif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karst genesis and outcrop in the field,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ative prediction and quantitative inversion results of earthquakes, the large-scale caverns of weathering crust origin and fault-controlled origin were simulated by sequential indication method and goal-based method respectively. For the small scale pores, the collaborative 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model them, and the multi-scale fractur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rtificial interpretation, ant tracing and random simulation based on seismic in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the fusion principle of classified reservoir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karst genesi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ification model is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haracterize 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fracture-cavity reservoirs in S80 unit, refine the reserve level of evaluation units, design new drilling positions and screen favorable target areas based on the model.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which lays a g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guiding residual oil to tap potential and adjust development scheme.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14-002) 中石化重大科技专项(ZDP1700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全,祝文亮,邓荣敬,贾丽;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测井评价[J];特种油气藏;2001年04期
2 曾凡辉;刘林;林立世;王兴文;;碳酸盐岩储层加砂压裂改造的难点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年12期
3 代双和;于京波;袁云超;毛凤军;陈志刚;;利用频谱积分属性评价碳酸盐岩储层[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S1期
4 赵天华;;浅谈录井现场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5 熊晓军;贺振华;林凯;黄天俊;;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数值模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4期
6 李勃田;余家仁;;应用模糊数学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初探[J];石油学报;1988年01期
7 梁彩芳;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新疆地质;2003年03期
8 赵奇祥,赵炜,张建;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6期
9 侯海龙;顾汉明;朱定;汪桂敏;;分频技术在塔河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3期
10 徐剑良;程绪彬;潘校华;费怀义;;碳酸盐岩储层缝洞的预测方法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友钊;魏喜;;辽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磁性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范嘉松;;从世界碳酸盐岩特征看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吕修祥;张一伟;杨宁;李建交;;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地质作用与勘探选区设想[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保丽;印兴耀;张广智;;综合参数提取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熊高君;杨举勇;肖又军;彭更新;高宏亮;贺振华;王绪本;黄德济;;基于地震正反演迭代的碳酸盐岩储层参数求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代钊;;埋藏-热液(岩溶)成岩作用与碳酸盐岩储层表征——典型实例介绍及对塔中碳酸盐岩储层演化的思考[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靳文芳;;用测井资料定量表征碳酸盐岩储层[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花香;高如曾;;测井——地震结合的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张广智;印兴耀;蒲勇;郑静静;潘永;张达;;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徐光成;刘杏芳;张小刚;;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含气性检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通讯员 潘立银;杭州地研院借外脑攻克地质难题[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张卫峰 杨卫东;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技术渐入佳境[N];中国石化报;2012年
4 江其勤 马红强;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5 特约记者 屈永志;四川山地物探技术又现新亮点[N];中国石油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鹏;伊朗M油田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高志前;塔里木盆地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及成因联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谭秀成;多旋回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模型[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刘文革;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石彦;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伏美燕;混积背景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杨枝;塔中地区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成永生;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周边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马文辛;伊拉克MA油田白垩系森诺曼—土仑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明;陕北志丹南部马五段上部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测井解释[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伦;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评价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蒋帅;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4 雷磊;全国碳酸盐岩储层CO_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韩磊;滨里海中区块碳酸盐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范中专;邵家油田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7 王熊飞;相控反演技术在塔中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平海涛;靖西马五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祁昭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描述与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耿福兰;南堡2号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1830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30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