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贯通充填节理岩体单轴压缩力学特性模拟
本文选题:非贯通充填节理岩体 + 单轴压缩 ; 参考:《矿业研究与开发》2017年03期
【摘要】:以非贯通充填节理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节理充填物弹性模量、节理充填物内摩擦角与粘聚力、节理长度、倾角、列间距、条数及加载速度等8个因素对岩体单轴压缩力学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试件单轴压缩弹性模量及峰值强度随着节理充填物弹性模量的增加有较大幅度提高;而随着节理充填物粘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增加,则变化很小;试件单轴抗压峰值强度随着节理长度增加,降低幅度较大,而随节理列间距的增加,强度降低幅度较小;节理倾角对试件单轴抗压力学特性也有较大影响;随着节理条数的增加,试件峰值强度先大幅降低,而后逐渐趋于定值。随着加载速度的提高,试件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有较大变化,峰值强度有明显提高。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对比发现,就节理本身性质而言,节理几何参数对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最大,节理变形参数的影响次之,而节理强度参数的影响最小。
[Abstract]:The elastic modulus of jointed filling, friction angle and cohesion, length of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column spacing of jointed backfill are studied by numerical method, taking jointed rock mass as research object. The influence of eight factors, such as bar number and loading speed,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mas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astic modulus and peak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 increase grea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joint filling, but the change is very small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hesion of the joint filling and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The peak strength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decreases grea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joint length, but de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joint spacing, and the angle of joint inclin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properties of the specime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joints, the peak strength of the specimen first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nd then tends to a constant value.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speed, the stress-strain curve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is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peak strength is obviously increas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above fac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joints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mass, the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f joints the second, and the strength parameters of joints the least, as far as the properties of joints themselves are concerned.
【作者单位】: 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62009)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海,何江达,范景伟;含断续节理岩体强度的各向异性[J];云南水力发电;2000年02期
2 马泽玲,王燕昌,任克亮,李进;节理岩体的无单元模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岳士弘;节理岩体中渗流引起的能量损失[J];爆炸与冲击;2002年02期
4 原磊;王成;;椭圆形节理岩体单元受压时的结构力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1期
5 张志刚;乔春生;;改进的节理岩体变形模量经验确定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6 孙统立;方孝伍;张庆贺;;多层结构模型在节理岩体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7 刘远明;夏才初;;非贯通节理岩体直剪贯通模型和强度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8 张志刚;乔春生;刘勇;;节理岩体强度特征研究综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5期
9 牛斌;杨海天;;基于均匀化方法的斜交节理岩体复合本构关系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10 彭成佳;陈胜宏;;节理岩体的三维阶谱复合单元法初步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文德;;节理岩体的有限元分析[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2 金华;王媛;;多组贯穿节理岩体的扩展遍布节理模型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支国华;孙钧;;地震波在节理岩体中传播的半解析频域解的理论模型[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4 李仲奎;;层状节理岩体应力分析中的边界元法[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5 殷有泉;张彦山;;节理岩体稳定性分析的特征值方法[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杨长义;黄灿辉;;规则节理岩体破坏强度之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保长汉;;节理岩体的随机本构关系[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8 保长汉;;节理岩体的自适应不连续位移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9 周维垣;杨若琼;周力田;;坝基节理岩体稳定的三维弹塑性断裂有限元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10 保长汉;陶振宇;;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弹性模型[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云娟;基于DDARF改进方法的节理岩体稳定性分析及控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林兴超;节理岩体破坏过程模拟及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肖术;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露天矿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及设计优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润;循环荷载作用下节理岩体边坡疲劳劣化及其锚固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5 刘勇;节理岩体强度特征及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杨旭旭;不同应力环境下断续节理岩体结构效应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肖卫国;节理岩体本构模型和其细观力学方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远明;基于直剪试验的非贯通节理岩体扩展贯通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张秀丽;断续节理岩体破坏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10 宋林;节理岩体中应力波传播的动力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小龙;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节理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雒翔宇;含节理岩体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实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陈力;复杂节理岩体离散块体建模及其工程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超;动载下节理岩体破坏过程数值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周浩;水岩共同作用下节理岩体裂隙扩展过程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黄俊;节理岩体中扁平大跨地下洞室围岩破坏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邓显石;冲击载荷下节理岩体动力特性模型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8 金冬梅;节理岩体隧道施工过程三维数值模拟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9 郭靓;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秦娟;节理岩体的代表单元集合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0年
,本文编号:1831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3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