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轴压缩土样剪切带上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分布及规律统计
本文选题:土样 + 剪切带 ; 参考:《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根据土样纵向应变较高时最大剪切应变场中清晰剪切带所处位置沿剪切带方向布置平直测线,获得6条测线上从剪切带萌生至微裂纹刚出现过程中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并对其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当微裂纹刚出现时,测线上主应变轴偏转角的高峰和低谷对应于2条共轭剪切带的交汇处附近或剪切带上最大剪切应变的局部高值区附近;在土样中部,剪切带上主应变轴偏转角主要分布在-5°~5°;随着纵向应变的增加,剪切带上主应变轴偏转角的标准差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对于发生顺时针剪切的剪切带,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均值主要为负值,而对于发生逆时针剪切的剪切带,主应变轴偏转角的均值以正值为主。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clear shear band in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field when the longitudinal strain of the soil sample is high, the horizontal measuring lines are arrange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hear b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rincipal strain axis deflection angle from the initiation of shear band to the emergence of microcracks on six measuring lines are obtained and the statistics are made. It is found that the peak and trough of the principal strain axis deflection angle on the measuring line correspond to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conjugate shear bands or the local high value region of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of the shear band when the microcracks appear, 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soil sample, With the increase of longitudinal strai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xial deflection angle of the main strain in shear band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tends to be stable. For the shear zone with clockwise shear, the axial deflection angle of the main strai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5 掳or 5 掳,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xial deflection angle of the main strain in the shear band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tends to be stable. The mean value of the principal strain axis deflection angle is mainly negative, but for the shear band with counterclockwise shear, the mean value of the principal strain axis deflection angle is mainly positive.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计算力学研究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4144)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R2015029) 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2014003008) 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32121110006)资助
【分类号】:TU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鸿林;剪切带研究现状及内容[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1期
2 王焕金;;对《剪切带的几何特征》一文的几点意见[J];地质论评;1985年06期
3 白以龙,郑哲敏,俞善炳;关于热-塑剪切带的演变[J];力学学报;1986年S2期
4 J.Ingles;王焕金;;韧性单剪剪切带中的理论和天然应变模式[J];地震地质译丛;1987年02期
5 Hudleston,P.J.;赵国春;;剪切带中的褶皱[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6 宣贵金,刘同凯;万家寨水利枢纽坝基剪切带岩样钻取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S1期
7 J.G.Ramsay;徐树桐;;剪切带的几何性质[J];地震地质译丛;1982年05期
8 张术清;;剪切带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J];世界地质;1984年02期
9 卢华复;董火根;吴葆青;候玉宾;;脆性剪切带中的R面和P面[J];天然气工业;1985年04期
10 白以龙;郑哲敏;俞善炳;;热塑剪切带后期演变的准定常近似[J];固体力学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天堂;龚志伟;;土体剪切带演化的扩展有限元法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董建国;徐建明;;影响剪切带形成的因素的探讨[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强;胡秀宏;赵海军;;基于力矩与地下水的粘性土剪切带倾角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张义同;齐德tD;杜如虚;任述光;;基于颗粒流模型和两相平衡的砂土剪切带预测[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康继武;;煤层中顺层剪切带及其构造群落以及它们在瓦斯地质研究中的意义[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6 董建国;陈祥达;袁聚云;;上海黏性土剪切带形成的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崔军文;;哀牢山韧性平移剪切带的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C];1989年
8 王泽利;王志华;王为湖;刘继权;洪德成;庄立建;张振山;;胶西北河东金矿床剪切带控矿机制分析[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居里;王守敬;;含金剪切带蚀变特征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以新疆天格尔金矿带为例[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张翼飞;;云南东川昆阳群中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简介[A];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晓颖;锆及锆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和绝热剪切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刘明涛;剪切带演化模型及其在模拟柱壳内外爆剪切失稳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叶朝汉;软土剪切带试验及其应用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喻葭临;土中剪切带扩展机理研究和扩展过程模拟[D];清华大学;2009年
5 董汉文;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剪切带的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文博;砂土介质剪切带演化及其特征的离散元方法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商立凯;饱和度和成样方法对细砂应力应变特性及剪切带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丽娟;砂土平面应变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广;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巴彦乌拉韧—脆性剪切带变形特征[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5年
5 张卫中;岩石变形剪切带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4年
6 曾毅;两种动态加载条件对7075铝合金中剪切带自组织与损伤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7 王志新;平面应变条件下的裂隙性黄土剪切带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孙晓东;Vit1非晶合金的高压扭转变形及剪切带演化[D];燕山大学;2014年
9 刘会彬;西秦岭北缘新阳—元龙韧性走滑剪切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07年
10 高军程;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系统的成样方法对细砂各向异性及剪切带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0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40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