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黄铁矿的微生物成矿机理及对冷泉泄漏的指示意义
本文选题:自生黄铁矿 + 冷泉泄漏 ; 参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年02期
【摘要】:自生黄铁矿普遍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其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均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信息,也是当前地球科学和微生物学交叉研究的典型矿物之一。以之既可用来恢复沉积、成岩环境的演化变迁,亦可为海洋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藏勘探、开发提供可靠依据。综述了海洋环境中自生黄铁矿形成机制、铁-硫同位素的分馏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冷泉泄漏系统中的指示作用,并对当前围绕黄铁矿进行研究的几个焦点问题的进展进行了阐述,尤其是与引发广泛关注的天然气水合物动态变化间的关系。主要目的是促使更深入地了解黄铁矿的沉淀、成岩作用及环境指示意义,加强人们对微生物催化因素和冷泉泄漏区自生黄铁矿的关注程度。
[Abstract]:Authigenic pyrite is widely found in marine sediments. Its mineralogy, geochemistry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contain abundan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are also typical minerals in the cross-study of geoscience and microbiology. It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restore sedimentation and evolution of diagenetic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provide reliable basi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oil, gas and gas hydrate reservoir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uthigenic pyrite in marine environment, the fractionation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 of iron-sulfur isotopes and their indicative role in cold-spring leakage systems ar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focus issues on pyrite,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ynamic changes of natural gas hydrate, which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yrite precipitation diagenesis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to enhance the attention paid to microbial catalytic factors and autogenous pyrite in cold spring leakage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基金】: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5ASKJ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6077,41606087) 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LMMR-2015-B-10)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计划项目(121201005000150015)
【分类号】:P7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银霞;;可燃烧的冰 天然气水合物[J];船舶物资与市场;2000年06期
2 吴克勤;;海底藏着巨量“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将成为21世纪新(?)源[J];海洋世界;2001年08期
3 陈荣发;;可燃烧的冰[J];化工之友;2001年03期
4 蔡峰;日本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获得成功[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4期
5 ;新世纪非常规能源的曙光——天然气水合物[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6期
6 许红 ,张永勤;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国际会议在日本横滨召开[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7期
7 卢林松;日本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获得成功[J];海洋石油;2002年02期
8 方银霞,金翔龙,黎明碧;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与开发技术[J];中国海洋平台;2002年02期
9 陈作义,杨晓西,叶国兴,丁静,李文国;天然气水合物概况及最新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2年03期
10 ;未来海底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锡武;;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雷兴林;何丽娟;;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卢振权;;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前景浅析[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韩月旺;苏现波;;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5 许红;刘守全;吴琳;蔡乾忠;闫桂京;孙和清;吴志强;李刚;龚建明;;国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实践与资源经济战略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6 陈多福;L.M.Cathles;;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及对海底天然气排放的控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淑红;颜文;;天然气水合物的三大环境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张永勤;孙建华;赵海涛;刘秀美;王汉宝;;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钻具的试验研究及施工方案研究[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刘华荣;梅平;陈武;惠小敏;;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舒俭民;刘孝富;胡理乐;范俊韬;;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安丰;国家应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张浩;俄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3 赵艳霞;青岛所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扩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4 通讯员 杨惠晴 特约记者 曹雪晴;青岛所建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5 记者 王少勇;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终身成就奖和青年奖揭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张知干;应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N];中国矿业报;2001年
7 ;何谓天然气水合物[N];上海科技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王健生;我国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田东霖;我国在南海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记者 李晓明;我国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黛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马立杰;利用卫星遥感探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郭威;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冷冻取样方法的室内试验及传热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贾瑞;天然气水合物热管式孔底快速冷冻机构及蒸汽法试开采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志远;含天然气水合物相变的环空多相流流型转化机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张凌;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地层钻井液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7 孙璐;天然气水合物准三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刘晓兰;深水钻井井筒内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预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徐宁;东海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及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龚建明;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伟;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及其表面张力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2 张凌;天然气水合物钻进时井内温度分布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3 盛堰;水深通信技术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环境监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健;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保真器结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李攀峰;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海水溶解甲烷地球化学特征和提取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林安均;南海北部西沙和东沙海区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指示意义[D];南京大学;2014年
7 陈晨;基于水声通信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梁学进;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宋新利;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向军;天然气水合物一维模拟实验装置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41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4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