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有机质生烃理论新解
本文选题:塔里木盆地 + 碳酸盐岩 ; 参考:《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1期
【摘要】:以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重点,研究烃源岩发育与油气藏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国高热演化程度、低TOC值(小于0.5%)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作为烃源岩的可能性及其生烃机理。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烃源岩分布与塔河油田油气藏的匹配关系、烃源岩成烃生物组合及其与油气藏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建立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成烃物质评价方法。研究得出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并非来自泥质烃源岩,而具有来源于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明显特征,进一步揭示高热演化碳酸盐岩中被低估的生烃物质(有机酸盐)及碳酸盐岩中优质成烃生物组合是高热演化碳酸盐岩可以作为烃源岩的关键,有机酸盐具有高温裂解成烃、主体成气和成烃转化率高的生烃特征。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中下奥陶统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发育模式以陆棚模式为主。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development and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arim Basin is studied, and the possibilit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marine carbonate formation with low TOC value (less than 0.5) as source rock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distribution and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ahe Oilfield, the hydrocarbon forming biological assemblages of source rocks and thei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terials of marin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de oil of Tahe Oilfield in Tarim Basin is not from the argillaceous source rock, but from the carbonate source rock. It i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ng materials (organic acid salts) and the high qualit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iological assemblages in the carbonate rocks with high thermal evolution are the key to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high thermal evolution carbonate rocks, and the organic acid sal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yrolysi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with high conversion rate of main gas and hydrocarbon. The activ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of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in Tarim Basin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continental shelf model.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214801)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庆贤;现代化管理是科技攻关的支柱——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区油气攻关管理工作经验[J];中国地质;1989年01期
2 戴金星;;’99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开幕词[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1期
3 傅诚德;;’99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欢迎词[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1期
4 傅诚德;;’99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国际研讨会闭幕式讲话[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1期
5 汤良杰;吕修祥;金之钧;刘小平;邱楠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特点、战略选区思考及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J];地质通报;2006年Z2期
6 英亚歌;;浅谈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与油气成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10期
7 甘新星;王越之;贾善坡;;海相碳酸盐岩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软件开发[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季玉新;;国家重大专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题顺利通过验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6期
9 曾学思;普查勘探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是必要而艰巨的任务[J];石油物探;1984年02期
10 尚慧芸;陈丽华;;海相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形态及其意义[J];石油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汤良杰;吕修祥;金之钧;李儒峰;邱楠生;刘小平;吴世祥;;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保存机理探讨[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张秀考;张旭东;唐玉华;张玉谦;;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认识[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3 牟书令;;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基本规律与勘探前景[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金之钧;;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现状与问题[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朱铉;杨贵祥;敬朋贵;;二次创业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发现与展望[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6 陈思宇;雷宛;肖宏跃;王凯;李会娟;;非震物探方法联合正反演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李景贵;;高过成熟海相碳酸盐岩抽提物不寻常的正构烷烃分布及其成因[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肖毅;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得到“国家队”科研支撑[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肖毅;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研究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3 记者 李晓明;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刘全有 张海霞;石勘院牵头项目列入十大地质科技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王洪江 陈红艳;重视现场教学环节[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晓波;瞄准三高气田 把脉关键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1年
7 记者 周兴岩;进疆三十年 西部快上产[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余满和 孙希利 仝攀龙;建千万吨级大油气田 打造西部油气资源接替阵地[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勇林;西南油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宏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郑天发;海相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勘探[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志彬;川东北地区河坝构造工程地质特征及钻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洪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姜文;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高含硫地层安全高效钻井液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3 陈园园;江汉平原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保存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贾孟强;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参数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49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4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