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海上湾特大型红层老滑坡体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7 23:16

  本文选题:特大型老滑坡体 + 关键层 ; 参考:《岩土力学》2016年03期


【摘要】:青海上湾特大型老滑坡体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次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与新近系贵德群泥岩切层旋转滑坡,滑动面主要位于新近系贵德群泥岩内。在充分利用现场滑坡勘查和钻探试验所获取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滑坡堆积物中的关键层(黄土状土和砾岩堆积物)与泥岩堆积物的空间位置组合关系的研究,以及对老滑坡体底滑面的形态和黄土状土顶部的淤泥(堰塞湖湖积物)的分析,确定了上湾特大型老滑坡体主要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滑动。利用地下水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出两次滑动前的地下水位,并建立了分析滑坡变形与破坏机制的数值模型。综合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新近系贵德群泥岩在饱水状态下力学强度显著下降的特征以及FLAC~(3D)数值模拟结果,得出老滑坡体第1次滑动主要是由于河流下切作用引起,并给出了河流下切过程中坡体变形的3个阶段。第2次滑动是由于第1次滑动后,斜坡临空面变陡,坡脚剪应力进一步集中,且在其前缘形成一个堰塞湖,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软化泥岩而发生的累进性牵引滑动。
[Abstract]:The super large old landslide in Shangwan, Qinghai Province, is a typical multi-stage landslide of the Upper Pleistocene Loess and Neogene Guide Group mudstone cutting layer, and the slip surface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Neogene Guide Group mudstone. On the basis of making full use of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ite landslide exploration and drilling te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ey layers (loess soil and conglomerate deposits) and the spatial position combination of mudstone deposits in landslide deposit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hape of the bottom sliding surface of the old landslide and the silt on the top of the loess soil,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large old landslide in Shangwan mainly experienced two large scale slip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roundwater dynamics, the groundwater level before two slides is calculated, and a numer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landslid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the dynamic change of groundwater level,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mechanical strength of Neogene Guide group mudstone under saturated condition,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FLACU 3D are synthesi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irst slip of the old landslid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river cutting, and three stages of slope deformation are given. The second slip is due to the steepness of the slope after the first slip, the further concentration of shear stress at the foot of the slope, and the formation of a barrier lake on the front edge of the slope, which results in progressive traction slippage due to the rise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and the softening of mudston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省地矿局九0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17228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2BAJ11B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o.2012YXL043)~~
【分类号】:P64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道祥;刘宏杰;王国强;;红层软岩崩解性室内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2 黄斌;傅旭东;谭凡;吴忠明;;含水率对滑带土强度及变形影响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浩;韩爱果;;金沙江中游某坝基软岩的崩解特性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3年04期

2 陈泉杜;陈林;方晓君;杨家伟;杨元樟;;泥质粉砂岩崩解特性的试验研究[J];福建建筑;2013年09期

3 陈鑫;唐红梅;;三峡库区典型泥岩边坡风化特性现场监测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4 邓涛;詹金武;黄明;范富童;;酸碱环境下红层软岩——泥质页岩的崩解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2期

5 孙立军;冯文凯;吴刚;;四川盆地红层区机场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J];工程勘察;2015年01期

6 王来贵;张鹏;杨建林;李喜林;;软岩改性及其微观机理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5年01期

7 吴迎雷;沈银斌;朱大勇;姚华彦;周玉新;;皖南山区红砂岩崩解特性的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5年01期

8 曾铃;付宏渊;周功科;谢琳;;炭质泥岩路堤填料崩解性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5年02期

9 蒋志明;田保同;马洪杰;蒋绍平;;膨胀性凝灰岩浸水崩解特性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3年01期

10 赵德乾;王振伟;赵雪;李营作;;烧变岩剪切特性试验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1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洪杰;澜沧铅矿凝灰岩膨胀性与崩解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2 曾健新;川东红层地区铁路工程地质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刘林辉;岩质路堑边坡柔性支护结合厚基材生态防护技术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4 吕学伟;红层泥岩崩解机理的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5 莫凯;炭质泥岩水理特性及其路堤工后动力变形特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6 田巍巍;新疆某工程软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7 陈亮;四川红层软岩填料的工程特性及填筑施工工艺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邱珍锋;砂泥岩混合料各向异性渗透特性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张鹏;泥岩物性与改性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0 徐汉飞;红层软岩崩解破碎分形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壁卫;非饱和击实膨胀土总应力强度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年03期

2 冯启言,韩宝平,隋旺华;鲁西南地区红层软岩水岩作用特征与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3 张永安;李峰;陈军;;红层泥岩水岩作用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4 柏永岩;聂德新;;茨菇滑坡滑带土扰动样强度参数取值分析及滑坡稳定性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5 林鹏,赵思健,李昂,李勉辉;坡积土渗水软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工程勘察;2002年01期

6 刘晓明;赵明华;苏永华;龙勇;;红层软岩崩解性的灰色关联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郭永春;谢强;文江泉;;红层泥岩崩解特性室内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8年02期

8 曾健新;冯燕;刘俊新;;大气条件下红层泥岩崩解分形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8年04期

9 郭永春;谢强;文江泉;;红层岩土水理性质工程判别准则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4期

10 卿三惠;黄润秋;曹新文;;红层软岩填筑路堤的离心模型试验[J];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杜文龙;谢裕江;;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岩层变形数值模拟[J];甘肃科技;2012年06期

2 卜万奎;;关键层位置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控制作用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谢胜华,侯忠杰;突变理论在浅埋煤层组合关键层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2002年06期

4 贺虎;窦林名;巩思园;周澎;薛再君;;覆岩关键层运动诱发冲击的规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5 林远东;涂敏;;无断层底板关键层破断后的稳定性和突水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04期

6 申巧君;;矿井隔水关键层机理与防治水技术探讨[J];城市地质;2014年02期

7 刘开云,乔春生,滕文彦;上覆岩层组合运动的力学解析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许家林;钱鸣高;;层状岩体移动与控制的关键层理论研究与应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佃平;代进;;区域性关键层运动规律及其对采场矿压的影响[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缪协兴;茅献彪;许家林;钱鸣高;;用关键层理论确定离层注浆的合理层位[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陈法兵;;关键层与煤层垂距对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影响以及回向摩擦力的初步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康立勋;《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出版[N];中国矿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卫兵;浅埋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关键层结构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伊茂森;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关键层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3 于保华;高水压松散含水层下采煤关键层复合破断致灾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李福胜;浅埋薄基岩上下层同步开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5 王志强;厚煤层错层位相互搭接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6 王勇;柴沟煤矿不同煤柱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杰凯;覆岩主关键层对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何昌春;采动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对关键层支撑作用的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曹洋;连续采煤机块段式开采覆岩关键层破断规律与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白栋;关键层理论在黄土覆盖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志刚;覆岩主关键层对导水裂隙演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潘太成;基于关键层理论的采空区残余沉降研究及工程实例分析[D];燕山大学;2014年

7 刘培培;露井联采矿山边界参数优化及覆岩关键层破断特征分析[D];燕山大学;2010年

8 周安伟;复合顶板采场关键层结构力学分析与支架工作阻力确定[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9 杜文龙;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岩层破断数值模拟[D];兰州大学;2013年

10 李志梁;采高及关键层层位对覆岩裂隙演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58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58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7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