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勘探领域拓展历程及沉积学的基本驱动作用

发布时间:2018-05-09 19:57

  本文选题:碳酸盐岩勘探 + 岩溶储层 ; 参考:《沉积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回顾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的拓展历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中后期以靖边气田等为代表的找构造高部位的岩溶型油气藏阶段;第二阶段,2000年以来以普光气田等为代表的台地边缘礁滩油气藏拓展阶段;第三阶段,2010年以来克拉通内幕白云岩油气藏新拓展阶段。沉积学的三种基本的水动力储层宏观成因模式是三大碳酸盐岩勘探领域拓展的基本驱动因素:早期勘探阶段的构造高部位岩溶储层宏观分布受控于隆起暴露期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台缘礁滩储层的宏观分布受控于镶边台地边缘持续的波浪作用,内幕白云岩储层的宏观分布则受控于潮汐作用。大气水岩溶模式的古水文地质系统除了作用于不整合面附近的隆起区,构造低部位和被断裂沟通的远离不整合面地区也能够发育岩溶储层,值得注意的是短暂暴露的准同生岩溶是未来重要勘探方向。浪控台缘礁滩模式具有"盆包台"、"台包盆"、"盆切台"等多种台缘结构模式,它们的储层宏观分布都处于波浪作用的高能礁滩带上,都基本符合威尔逊碳酸盐岩台地模式,只是不同地区的台地边缘具有不同的复杂形状而已,识别深部隐伏裂陷及其周缘礁滩相带是该领域勘探的难点。潮控陆表海台地潮坪模式指导了碳酸盐岩勘探向克拉通内幕白云岩的拓展,该类白云岩储层呈大面积薄互层席状产出,其宏观分布具有进积潮坪楔和潮坪岛拼嵌两种样式,是一个重要的勘探新领域。
[Abstract]:In retrosp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rbonat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last century, the Jingbian gas field was us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find the karst reservoir in the high position, and the second stage, since 2000, 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 development stage on the platform edge, represented by the Puguang gas field, and the third stage,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craton interior dolomite oil and gas reservoir since 2010. The three basic macrogenesis models of the sedimentology are the basic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three major carbonate exploration fields: the macro distribution of the karst reservoir in the early exploration stage is controlled by the atmospheric water rock solubility in the uplift exposure period, and the platform margin The macro distribution of the reef reservoir is controlled by the continuous wave action on the edge of the edge of the platform, and the macro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nal dolomite reservoir is controlled by the tidal acti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briefly exposed quasi syngenetic karst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The model of the reef Bank of the surf control platform has a variety of platform patterns, such as "basin package platform", "basin basin", "basin cutting platform" and so on. The macro distribution of their reservoirs is in the high energy reef zone of wave work, which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Wilson carbonate rock platform. It is only the complex shape of the platform edge of the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deep hidden rifting and its surrounding reef and beach facies is the difficult point in this field. The tidal controlled land table tidal flat model guides the expansion of the carbonate exploration into the craton dolomite, and the dolomite reservoir is large and thin interbedded. The macro distribution of output has two styles: tidal wedge and tidal flat Island, and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area.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4-003-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2102,41602118)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LC201605)~~
【分类号】:P588.245;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J.Le Bas ,王奎仁;碳酸盐岩岩浆[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7期

2 许怀先,蒲秀刚,韩德馨;碳酸盐岩中烃源的识别——以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为例[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3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中国南方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5年04期

4 韩贵琳,刘丛强;贵州喀斯特地区河流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5 杨瑞东;朱立军;魏怀瑞;王伟;鲍淼;张晓东;刘玲;;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7年03期

6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7 ;《古地理学报》刊登的与碳酸盐岩有关文章题录[J];古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8 韩永刚;唐龙逊;熊驰愿;濮瑞;李平;陈述良;李永保;;化学-质量法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及应用[J];录井工程;2011年04期

9 何金先;张晓丽;王兆夺;段毅;;铜仁地区陡山沱期盖帽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3期

10 胡继贤;;四川小凉山地区岩溶发育与碳酸盐岩成份的关系[J];四川地质学报;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4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广旭;吴时国;;南海北部碳酸盐岩地球物理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3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5 杜治利;我国西部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丰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6 姚秋明 邓道静;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获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江其勤 王金艳;碳酸盐岩烃源岩研究有望获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易蓉蓉;马永生:碳酸盐岩油气的探索者[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孙希利 蒋琳琳;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这样获得的[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彭冬梅;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晓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周琦;黔东新元古代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锰矿的控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司马立强;碳酸盐岩缝—洞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10 王京;碳酸盐岩裂缝型油藏多元信息综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峰;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惠州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下段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浩;藏南岗巴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邹艳娥;广西碧水岩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吴燕芹;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李英雷;宜宾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微相与生物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何燕;辽河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研究及目标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8 朱博;贵州织金地区金西剖面P-T界线附近地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张红剑;不同时代碳酸盐岩中砷含量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龙建喜;黔东地区南沱冰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67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67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