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安徽石台上奥陶统稳定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8-05-16 21:19

  本文选题:GICE + 碳同位素地层 ; 参考:《地层学杂志》2017年04期


【摘要】:华南奥陶纪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广泛,是开展相关地层学研究的理想地区。对皖南池州石台地区上奥陶统大田坝组、宝塔组及汤头组开展了详细的稳定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研究表明碳同位素曲线在宝塔组中下部显示一次明显的正漂移。根据前人关于该地区宝塔组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本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应为GICE(Guttenberg Isotope Carbon Excursion)事件。基于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与华南及全球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完善了华南扬子区奥陶系GICE的记录,进一步证实这次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具有较好的区域和全球对比意义。
[Abstract]:Ordovician stratigraphy in South China is an ideal area for stratigraphic research because of i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wide exposure. Detailed studies on stable carbon isotope stratigraphy of Datianba formation, Baota formation and Tangtou formation of Upper Ordovician in Shitai area of Chizhou, Anhui Province show that the carbon isotope curve shows an obvious positive drif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 of Baota 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onodontoid biostratigraphy of the Baota formation in this area, this carbon isotope drift event should be a GICE(Guttenberg Isotope Carbon Excursion) event.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carbon isotope trends with other regions in South Chin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records of Ordovician GICE in the Yangtze region of South China are improved, which further proves that this carbon isotope drift event has good regional and global comparative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基金委基金项目(No.41672008,41290261,41521061)资助
【分类号】:P534.42;P53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力浦;;陕西耀县桃曲坡中、上奥陶统及其对比[J];西北地质科学;1981年01期

2 王清廉;;陕西秦岭地区在上奥陶统中首次发现平扭贝及咀室贝等化石[J];西北地质;1986年01期

3 吴能友;方大钧;罗璋;;浙西上奥陶统于潜组磁性组构的研究[J];浙江国土资源;1992年01期

4 ;《华中区上奥陶统笔石》出版[J];地层学杂志;1994年03期

5 阎国顺;席运宏;王德有;;东秦岭南坡上奥陶统的发现及其奥陶系的初步研究[J];河南地质;1983年01期

6 林宝玉;华北地台西缘的上奥陶统[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3年03期

7 张志斌;刘建波;;贵阳乌当地区中、上奥陶统沉积学研究[J];地质与资源;2005年04期

8 刘万祥;库鲁克塔格地区兴地断裂以南中奥陶统与上奥陶统的接触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1992年02期

9 傅力浦;胡云绪;张子福;王树洗;;鄂尔多斯中、上奥陶统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J];西北地质科学;1993年02期

10 黄继文;顾忆;丁勇;贾存善;;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上奥陶统烃源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宝玉;;华北地台西缘的上奥陶统[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7)[C];1983年

2 周传明;;华南埃迪卡拉纪碳同位素变化的古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杜丽;曹春辉;王广;徐义;;特定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系统中的氧化反应装置的研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4 关平;王玉斌;;四川西部沉积物中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及其环境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廖永胜;李钜源;李祥臣;卫英杰;王宝山;曹智;陶军明;;生化模拟和高温合成模拟生成烃气的碳同位素分馏探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李钜源;卫英杰;李祥臣;王宝山;曹智;;原油及岩石可溶有机质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黄智斌;杨芝林;李越;;新疆巴楚中—上奥陶统生物地层和礁滩相建造[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曹长群;王伟;沈树忠;郑全锋;;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不同沉积相区的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和地质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把立强;李广友;;凝析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及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姜红霞;孙六一;包洪平;吴亚生;;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生物礁的层孔虫化石[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康维海 通讯员 张三民;柴达木盆地发现上奥陶统碳沥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2 华义;史前“蘑菇”高达6米以上,有科学家认为是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记者 董映璧;地球3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邹君宇;西江源区河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沈忱忱;不同形态的硫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3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4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5 綦琳;青藏高原东缘表土有机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帅燕华;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与地质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巴楚一间房地区上奥陶统沉积微相与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刘超;塔中10号带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3 黄超;过去11.5ka以来的北疆阿勒泰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4 曹群;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及其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聂旭东;豫西中晚全新世环境变化的石笋记录及现代洞穴碳同位素监测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黄春霞;渝黔岩溶地区碳同位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初步应用[D];西南大学;2016年

7 罗韧;塔中6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8 徐庆霞;有机质成气过程碳同位素分馏的动力学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9 胡庆;贵州安顺新民剖面晚二叠世碳同位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10 白仲才;塔北南缘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1898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98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6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