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人工源的甚低频电磁波空间传播特征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7 10:01

  本文选题:甚低频电场功率谱 + 甚低频电磁波传播 ; 参考:《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5期


【摘要】: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DEMETER卫星记录的NWC发射站的VLF电场功率谱数据,采用指数拟合的方法,分析了VLF电磁波在卫星高度激发的电场空间分布和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VLF电场在发射站上空及其磁共轭区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存在南、北2个强电场中心涡;(2)相对于发射站的位置,VLF电场中心点具有经度和纬度偏移,日侧地磁经度偏移均值大于夜侧,而地磁纬度偏移均值则小于夜侧;(3)日侧VLF电场强度呈现出周期性的年变化;(4)在VLF电场中心10°范围内,电场强度随距离快速衰减,衰减常数b在长达6年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初步构建的卫星高度人工源电磁波空间分布特征,将为研究地表-电离层电磁波传播机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VLF electric field power spectrum recorded by DEMETER satellite from January 2005 to November 2010,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 field excited by VLF electromagnetic wave at satellite height are analyzed by using exponential fitt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LF electric field has a strong correspondence over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and its magnetic conjugate region, and there are two strong electric field central vortice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which hav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migration relative to the position of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The mean value of longitude migration on the day sid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ight side, while the mean value of the geomagnetic latitude shift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night side. (4)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of the day side of VLF shows a periodic annual variation in the range of 10 掳at the center of the VLF electric field,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electric field decays rapidly with the distance. The attenuation constant b is stable for up to 6 years.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tellite height artificial electromagnetic wave will provide the basic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the surface-ionospheric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基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4DFR2128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ZY20150309)联合资助
【分类号】:P3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瑞;;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改理论的尝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34期

2 张子玲;钻孔电磁波法扩大应用后资料的处理和解释问题(续)[J];物探与化探;1982年02期

3 李宝臣;;电磁波教学中的一些问题[J];物理教学;1986年11期

4 钟万勰;电磁波导的辛体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孙继平,石庆冬;空圆形隧道中电磁波的传播特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陈云敏,边学成,陈仁朋,梁志刚;电磁波在三相土介质中的传播[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年06期

7 陈东方,李世雄;凹形反射面上电磁波传播焦散区奇性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郑明春;;电磁波的传播及其在介质表面上反射的动态模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王荣梓;王辉;;电磁波本质探究——试论电磁波振子、光子及普朗克恒量[J];前沿科学;2008年03期

10 杨德强;潘锦;陈波;;电磁波教学创新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将伟;孙敏;;界面电流对电磁波传播性质的可能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2 武桦;贾怀义;;空圆隧道中高频电磁波传播特性[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扈罗全;朱洪波;;电磁波传播的概率模型:二维无耗传播情形[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爽;;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5 田子建;;《矿井电磁波传播与分析》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探讨[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孙贤明;王海华;刘万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超;王红霞;傅关新;李磐石;孙振;;电磁波在雨中的传输衰减特性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8 吴鑫;;九江5.7级地震电磁波异常传播路径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葛广顶;王秉中;;时间反演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吴鑫;陈鹏;朱曲杰;李瑞丽;徐焕锰;;2000年7月16日台湾兰屿6.6级地震电磁波传播路径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它时刻跟着你,你怕吗![N];科技日报;2009年

2 新疆 赵振强;电磁波常识ABC[N];电子报;2004年

3 张开逊;回望人类发明之路[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王荣梓;对“电子—电磁场波双锥螺旋结构”的探索[N];科技日报;2008年

5 安徽理工大学 芦涛;通过收音机演示物理实验[N];电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弓树宏;电磁波在对流层中传输与散射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冷毅;旋转环境下电磁波传播及其在胎压监测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虎;复杂介质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数值模拟与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4 姚善化;复杂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播特性及相关技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臧小飞;基于单向性效应和变换光学的电磁波调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姝;电磁波在非均匀大气等离子体中的传播低气压电容耦合等离子体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毅;极低频电磁波时域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邬云骅;可见电磁波在金属/空气界面传输特性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王海龙;分层圆柱及球形介质模型中电磁波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夏丹;电磁波与运动媒质的机电相互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有林;介质带电对电磁波衰减及交叉去极化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法朋亭;电磁波在强碰撞弱电离等离子体中的衰减[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齐致远;电磁波穿透空间等离子体的两点法数值模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赵静;基于有限元法的矿井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5 陈少文;磁场对电磁波的调控[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坤;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刘韬;电磁波在钢筋混凝土墙中传输特性的有限元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谷卓;等离子体对电磁波衰减的优化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赵弘远;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宽带电磁波完美吸收理论和设计[D];南京大学;2015年

10 刘玲丽;列车对椭圆形隧道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0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00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4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