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7 14:21

  本文选题:张广才岭 + 岩浆混合 ; 参考:《现代地质》2017年01期


【摘要】: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截然、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如矿物具有定向排列的特点,斜长石发育自形环带并存在新、老两个世代,发育针状磷灰石。由电子探针对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分析结果可知,寄主花岗岩和包体中各主要矿物含量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关系密切,两者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方面也表现为明显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这表明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具有壳幔混合成因特征,暗色微粒包体是由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寄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
[Abstract]:The early Jurassic granites in the south of Zhangguangcail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ve obvious magmatic mixing characteristics. The dark particle inclusions in the rock mass are mainly fine-grained diorite magmatic inclusion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a variety of inclusion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ost rocks. The mineral assemblages of the inclusions are obviously unbalanced, such as the direc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miner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gioclase with a self-shaped ring belt and the existence of new on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edle-like apatite in the old two generations. The results of electron probe analysis of plagioclase, amphibole and biotite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major minerals in host granite and inclusion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cks show that the xenolith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ost granites, and they also show obvious geochemical relationships in the aspect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trace element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arly Jurassic granitic rock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Zhang Guangcailing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 and mantle mixing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ark grained inclusions are formed by quenching crystallization from the relatively basic mantle magma entering the host magma. The source of granitic magma is mainly new crustal material.
【作者单位】: 中化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黑龙江省1∶5万南蛤拉河子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212011220474)
【分类号】:P588.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锐;;包体虽小 信息不少[J];地球;1995年04期

2 王建,李建平,王江海,马志红;滇西剑川—大理地区新生代钾玄岩系中深源包体的地质意义[J];矿物学报;2002年02期

3 陶继东;马昌前;张金阳;王书纯;王人镜;;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中包体的演化及闪长质微粒包体的成因[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2期

4 郭晓东;牛翠yN;王治华;王淑贤;王梁;;滇西马厂箐岩体及其中深源包体地球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S1期

5 王梁;郭晓东;贾丽琼;王治华;路英川;张廷彦;;滇西马厂箐岩体暗色包体成因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年05期

6 ;液包体研究[J];地质与勘探;1977年04期

7 贝庚;;液包体研究是勘探金属矿床的一种工具[J];地质与勘探;1977年07期

8 何知礼;;我国一锑矿石膏中异常包体的发现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矿床地质;1983年03期

9 M. E. Zolensky ,R. J. Bodnar ,何禄卿;用Gandolfi X射线技术鉴定流体包体的子矿物[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03期

10 Н.В.Пидеров ,董振信;矿物气-液包体分析的现代方法简评[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桑学镇;王根厚;王梁;;西藏羌塘冈塘错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混合成因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2 董传万;闫强;张登荣;竺国强;;浙江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张维萍;赫英;董振信;;新生代玄武岩包体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矿学意义[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杜杨松;李铉具;;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马大铨;赵子杰;林惠坤;张小豪;;广东阳春盆地岗尾-石兩型花岗岩类中包体的岩石特征及其成因[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0)[C];1985年

6 杜振永;周超;董传万;马骁雄;吕青;;浙江南麂岛岩石包体与岩浆混合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梁;王根厚;雷时斌;贾丽琼;桑学镇;;岩浆混合成因暗色微粒包体的识别标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8 刘蒙华;;黑龙江科洛火山群富钾火山岩中超镁铁岩包体的成因岩石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3)[C];1991年

9 施倪承;陆琦;李国武;刘惠芳;;我国金刚石中若干包体矿物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安定;;包体测温恢复古地温的尝试[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新型手机挎包[N];中国包装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维萍;华北地块北缘深源包体的地球化学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胡宝群;信阳深源包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圈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

3 秦新龙;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硫化物—金属氧化物包裹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黄行凯;滇东南马关和屏边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窑窑;云南凤庆花岗岩体及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桑学镇;西藏羌塘冈塘错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陈检生;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4 王玲;桂东北大宁花岗质侵入岩与镁铁质包体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因[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5 贾儒雅;西昆仑造山带丘克苏花岗岩与暗色微粒包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3年

6 成一;中国东部深源包体中的Au、Mo、含量及其意义[D];西北大学;2007年

7 臧文娟;南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五龙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郭彩莲;东秦岭二郎坪地区西庄河花岗岩体的成因及形成机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刘讲锋;华北克拉通西部岩石圈地幔的性质: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提供的信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0 王娟;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研究的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01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01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9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