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显微红外光谱技术的岩石微观渗流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7 21:00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 显微红外光谱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S1期


【摘要】:岩石的渗流特性决定了石油开采效率,对于储层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岩石中孔洞裂缝以及不同介质对其渗流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显微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岩石样品进行光谱成像试验,根据样品的光谱图像和吸光度A值,将该岩石截面划分为孔隙裂缝区域、孔隙与岩石介质过渡区域、白云岩介质区域;据此建立能够精确表征真实岩石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其微观渗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岩石样品的特征吸收波段为2 500~2 700 cm~(-1),说明样品介质主要为白云岩;(2)同一平面的二维流动中流体的动力黏度越大,流体在孔道中的流动速度越小;(3)多孔白云岩介质的渗透率较小时,流体主要以沿裂隙孔道的自由流动为主,而介质中渗流运动较弱;随着介质渗透率的增大,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渗流运动逐渐明显;(4)孔喉尺寸较小的孔道,毛细管阻力较大,孔道中流体不发生流动;孔喉尺寸扩大后,优势水流路径数量增加,岩石截面中流体流动范围增大,流动速度变大。此研究结果可以为石油开采中储层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石油开采效率。
[Abstract]:The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 of rock determines the oil production efficienc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ore cracks in rock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edia on its percolation performance, a spectral imag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rock samples by means of micro-infrared spectroscopy imaging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spectral images and absorbance A values of the samples,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rock is divided into pore fracture area, pore to rock medium transition region, dolomite medium region,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hich can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real rock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icroscopic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ck are studied numer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band of the sample is 2 500 ~ (2 700) cm ~ (-1) ~ (-1),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ample medium is mainly dolomite 2) the larger the dynamic viscosity of the fluid is in the two dimensional flow in the same plane. The smaller the flow velocity of fluid in the pore channel is, the smaller the permeability of porous dolomite medium is. The fluid mainly flows freely along the fissure channel, but the seepage movement is weaker in the medium,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medium,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orous dolomite medium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orous dolomite medium. The fluid percolation movement in porous media gradually became obvious (P < 0.05). The capillary resistance of the pore throat was larger, the fluid did not flow in the pore, and the number of dominant flow paths increas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pore throat size. In the rock section, the fluid flow range increases and the flow velocity increa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scheme in oil production, and thu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oil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214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2 002)~~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田;李术才;杨磊;张宁;;类岩石材料中表面裂纹扩展模式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9年01期

2 衣永亮;曹平;蒲成志;;静载下预制裂隙类岩石材料断裂实验与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张均锋;祁涛;李正国;;岩石材料的三维各向异性损伤破坏模型与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6年S1期

4 奚正志;周占波;陈洪;;岩石断裂和损伤的研究现状[J];山西建筑;2008年05期

5 宛新林;聂细江;席道瑛;;岩石对冲击波的非线性动态响应[J];实验力学;2010年03期

6 任隽;陈东柏;戴王强;陈运平;潘纪顺;;岩石滞后非线性弹性响应的物理模型[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3期

7 罗荣;曾亚武;曹源;黎玲;;岩石非均质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12期

8 莫宣学;九十年代岩石学的发展趋向[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9 谢强;谢海峰;王志;;不同温度下岩石Ⅲ型断裂的物理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10 陈隆玉;;根据抗压强度和单位重力估算岩石材料的弹性模数[J];铀矿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亚武;赵震英;陶振宇;;岩石材料的分叉和稳定性[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孙钧;潘鼎元;;岩石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3 雷冬;余快;李昂;邵国建;任青文;;岩石材料全场变形测量和损伤应变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俞茂宏;昝月稳;张永强;胡小荣;;岩石材料模型发展100年回顾[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银平;王元汉;;压缩荷载下岩石中的单翼滑动裂纹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赵吉坤;;基于流固耦合的岩石细观破坏分析[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杜春志;刘卫群;茅献彪;;非协调数值方法及岩石材料脆断研究综述[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尤明庆;苏承东;申江;;岩石材料的非均质性与动态参数[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9 于广明;潘永战;王国艳;;岩石、混凝土损伤协同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钧;;岩石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问题[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谷新保;近场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岩石类材料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李宏松;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清;爆炸致裂的岩石动态力学行为与断裂控制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晗;动态荷载下岩石裂纹的扩张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丁严昊;螺旋型取芯钻头岩石钻进负载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白象元;应力波作用下脆性材料破坏过程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瑞;基于细观力学的岩石热膨胀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杨凡;微波照射下岩石损伤机理的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6 伍杨;含水多孔岩石材料冲击动态力学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吴涛;微波照射引起岩石抗冲击性能变化的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丽娜;岩石宽带电特性的虚拟化测量方法[D];长安大学;2016年

9 段艳平;双轴压缩下多裂纹体类岩石材料破坏试验与分形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10 陈哲浩;岩石中相邻炮孔爆破裂缝演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02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02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4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