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巴山陆内造山带高压古流体及其运移动力学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8 10:49

  本文选题:方解石脉 + 流体包裹体 ; 参考:《地学前缘》2017年02期


【摘要】:陆内造山带普遍存在的高压流体与金属矿产与油气形成与分布关系十分密切。大巴山陆内造山带发育有大量同构造期方解石脉,碳氧同位素反映其为围岩碳酸盐岩成岩流体产物。通过对方解石脉中盐水包裹体分析测试,应用包裹体p-T-X相图确定的大巴山构造带同构造期古流体压力自北而南由高变低,即从大巴山逆冲构造带、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到大巴山前陆坳陷古流体压力分别为240~270 MPa、220~240 MPa和170~190 MPa,而恢复的古流体压力梯度分别为2.2 MPa/100m、2.3 MPa/100m和2.0 MPa/100m,明显高于正常静水压力,表明大巴山陆内造山期古流体为典型异常高压流体。综合分析表明,大巴山陆内造山带和四川盆地自古至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流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处于大巴山推覆体前缘、受志留系泥岩滑脱层和逆掩断层控制的高压体系具有压力封存箱特征。大巴山陆内造山带高压流体是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深度在2 800m左右,异常高压是大巴山构造带驱动流体迁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Abstract]:High pressure fluids and metal minera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i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alcite veins in the Dabash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reflect that they are the product of diagenetic fluid of the surrounding carbonate roc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test of brine inclusions in calcite veins, the paleofluid pressure of the Dabashan tectonic belt in the same tectonic period has changed from high to low from north to south, that is, from the Dabashan thrusting tectonic belt,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p-T-X phase diagram of inclusions. The paleofluid pressure in the Foreland depression of the Daba Mountains is 240 ~ 270MPA ~ 220240 MPa and 170 ~ 190MPA, respectively, and the restored paleofluid pressure gradient is 2.2 MPA / 100m-1 2.3 MPa/100m and 2.0 MPA / 100m respectively, which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hydrostatic press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leofluids in the Dabash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period are typical abnormal high pressure fluid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abnormal high pressure fluid exists in the Dabash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and Sichuan basin since ancient time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stud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high-pressure system controlled by Silurian mudstone slippage and thrust faul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 storage box at the front edge of the Dabashan nappe. The high-pressure fluid in the Dabasha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was formed during the burial process, and its formation depth is about 2800m. The abnormal high pressure is one of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for the migration of fluid in the Dabashan tectonic belt.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3055,41602128) 中央高校基金项目(310827151062)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瑛;一部有关造山带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优秀教科书——评《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与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带剖析》[J];出版科学;1996年02期

2 杨志华,张传林,朱立华,邓亚婷;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3 杨巍然;论造山作用和造山带[J];地质论评;1999年01期

4 杨志华,李勇,苏生瑞,周义;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J];矿物岩石;2001年03期

5 徐学义;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成立[J];西北地质;2001年01期

6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7 王来明,宋明春,王沛成;胶南-威海造山带研究进展及重要地质问题讨论[J];山东地质;2002年Z1期

8 龚全胜,刘明强,李海林,梁明宏,代文军;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J];西北地质;2002年03期

9 钟大赉,丁林,张进江,季建清;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2年02期

10 张长厚,吴正文;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J];地质论评;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3 高锐;李秋生;赵越;匡朝阳;张季生;管晔;白金;张栓宏;吴海;胡建民;王海燕;;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燕山造山带地壳细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6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8 杨志华;苏生瑞;李勇;周美付;赵太平;;从抽拉构造到陆内造山带和大陆动力学[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9 徐佩芬;刘福田;王清晨;从柏林;陈辉;;苏鲁造山带之下的“鳄鱼”状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戴传固;;造山带构造分析原理及方法[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李华北;华北陆域造山带会聚全球三大成矿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江来利 汪杰;大别山造山带地质现象引人注目[N];安徽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滕艳;造山带里,富含金银钼铜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宋明春 许东平;巧手绘得胶南貌[N];中国矿业报;2003年

7 汪杰 陆益群;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地质研究出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骑彬;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2 李晓波;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徐亚军;北祁连造山带晚加里东—早海西期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徐强;造山带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玮;准噶尔西北缘造山带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6 蔡志慧;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特征、造山过程及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7 张克信;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0年

8 童劲松;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韩芳林;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王有学;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广角地震测深地壳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勇;江南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2 韩建军;桐柏造山带中主要断裂带的变质变形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田东江;完达山造山带的地质—地球化学组成及其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4 惠若愚;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5 韩瑶;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古地理格局及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张艳秋;塔西南坳陷与西昆仑造山带的耦合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魏方辉;北祁连造山带东端早古生代物质组成、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过程[D];长安大学;2013年

8 董铁柱;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系极低级变质与变形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侯广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化学结构、地球化学分区及编图[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10 王伟;苏鲁造山带北部多期构造热事件的锆石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5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05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2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