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马里亚纳俯冲系统的构造特征

发布时间:2018-05-18 15:49

  本文选题:马里亚纳 + 俯冲带 ; 参考:《地学前缘》2017年04期


【摘要】:西太平洋马里亚纳俯冲带具有典型的"沟-弧-盆"体系,是由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的洋-洋俯冲带。前人研究成果为理解该区上覆板块地壳结构、弧前蛇纹岩化过程、岛弧及弧后岩浆作用、俯冲板块形态及其相关俯冲动力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约束。本文对马里亚纳地区现有研究成果,特别是构造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发现马里亚纳俯冲带的三维精细构造特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厘定,导致马里亚纳弧后扩张的动力学机制存在较大争议。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观测数据以及反演方法的局限性。为此,未来围绕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构造特征研究,应首先开展长期系统的海底观测。
[Abstract]:The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has a typical "trench-arc basin" system. It is an ocean-ocean subduction zone formed by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under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provide a good constrai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overlying plate, the process of serpentinization in front of the arc, the magmatism of island arc and back-arc, the shape of subduction plate and its related subduction dynamic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the contents of tectonic research in the Mariana area, and find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have not been well defined. The kinetic mechanism leading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Mariana arc is controversial.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e limitations of inversion methods. Therefo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in the future, a long-term systematic submarine observ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作者单位】: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2207,41325009)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项目 鳌山卓越科学家计划项目(2015ASTP-0S10) 国家海洋局重大专项项目(GASI-GEOGE-01)
【分类号】:P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健;郝天珧;胡立天;SUH Man-cheol;KIM Kwang-hee;;对日本俯冲带与IBM俯冲带俯冲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来自重力与震源分布数据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1期

2 Yaoling Niu;Yi Liu;Qiqi Xue;Fengli Shao;Shuo Chen;Meng Duan;Pengyuan Guo;Hongmei Gong;Yan Hu;Zhenxing Hu;Juanjuan Kong;Jiyong Li;Jinju Liu;Pu Sun;Wenli Sun;Lei Ye;Yuanyuan Xiao;Yu Zhang;;Exotic origin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shelf: new 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eastern China since the Mesozoic[J];Science Bulletin;2015年18期

3 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曹花花;戴黎明;郭玲莉;刘博;余珊;张国伟;;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0期

4 周春银;金振民;;照亮地球深部的“明灯”——高温高压实验[J];自然杂志;2014年02期

5 吴时国;范建柯;董冬冬;;论菲律宾海板块大地构造分区[J];地质科学;2013年03期

6 石学法;鄢全树;;西太平洋典型边缘海盆的岩浆活动[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7 董彦辉;初凤友;朱继浩;余星;;马里亚纳南部弧内坡橄榄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弧前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指示[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3期

8 秦蕴珊;尹宏;;西太平洋——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优先战略选区[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3期

9 汪小妹;曾志刚;陈俊兵;;马里亚纳前弧南部橄榄岩的蛇纹石化[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8期

10 陈俊兵;曾志刚;;马里亚纳岛弧南部前弧方辉橄榄岩的交代作用:单斜辉石和角闪石的微量元素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庆麟;;对乐光禹所著“太行山的构造特征及其反映的运动方式”一文的商榷[J];地质论评;1959年09期

2 于佳男;李忠权;曾庆;李洪奎;罗寿兵;;龙泉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扭动形迹成因探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3年03期

3 Jack Oliver;侯谌;;追踪地表到深部的构造特征:解释深部地壳的一个强有力的方法[J];地震地质译丛;1983年02期

4 曾金源;四川松藻鼓包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S1期

5 刘斌;赵春满;;松辽盆地梨树凹陷构造特征[J];吉林地质;1991年01期

6 文善继;东北地洼区大地构造特征[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9年03期

7 邹谨敞;据卫星影象解析兰州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91年03期

8 苏信初;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遥感图像活动性构造特征与构造稳定性评价[J];城市勘测;1995年04期

9 刘跃卫;;临盘江家店油田构造建模及其构造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12期

10 张四昌;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图象反映的地震构造特征[J];中国地震;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丙中;郑一义;张春仁;陈宏图;;西藏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初步探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2 宋永东;栾锡武;戴俊生;任文博;;饶阳凹陷中北部断裂调节带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志来;刘少华;陈四宝;;赣中西部勘探地区构造特征讨论[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2006年工作暨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4 李景阳;王朝富;樊廷章;朱立军;陈筠;;碳酸盐岩残积红土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成因研究[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5 李文军;王培德;;卢龙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建领;许令兵;田立环;;重庆市酉阳县牯牛硐铅锌矿聚矿构造特征浅析[A];第四届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工作交流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樊步恭;吴磊伯;;金川铜镍矿田构造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8 陈朝德;谌举锋;罗文雄;;滇西思茅坳陷构造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2)——“三江”构造地质[C];1982年

9 张世红;高锐;李海燕;李秋生;侯贺晟;李超;李文辉;张季生;曹清艳;Keller G.Randy;;北京—二连深地震反射剖面岩石圈构造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徐杰;高战武;宋长青;孙建宝;;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平;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有利聚集条件的地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程三友;中国东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中、新生代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付兆辉;垦东凸起及邻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强洋洋;天津幅地区重力场与构造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李磊;阳泉新景煤矿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李敬波;龙门山南段及其前缘地区构造特征与变形机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梁洪涛;高升—雷家地区Es_3~中亚段构造特征与砂体分布[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郑绪瑭;莺山断陷临江地区地震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马悦馨;塔里木盆地羊塔克油气田构造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李多姿;松辽盆地东南部断陷带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6年

8 徐燕红;潜北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9 鞠馨瑶;渤海湾盆地黄金带油田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赵娟;彩霞山铅锌矿疑似黄铁矿蠕虫管构造特征及成因意义[D];新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06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06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1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