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早中生代火成岩组合的时空变异: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开始时间的制约
本文选题:东北亚 + 早中生代 ; 参考:《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6年06期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亚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及其空间变异,讨论了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作用开始的时间和早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以及扬子与华北克拉通俯冲碰撞作用之间的关系。东北亚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划分成3期: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额尔古纳地块上早中生代钙碱性岩浆作用揭示了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碱性和双峰式岩浆作用揭示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吉黑东部晚三叠世A型流纹岩、双峰式岩浆作用与稳定陆缘沉积一起暗示了伸展环境和被动陆缘背景,而早侏罗世钙碱性岩浆作用及其成分极性与陆缘增生杂岩一起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作用的开始。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rock assemblages and their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early M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Northeast Asia, and discusses the time when the 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ed to Eurasia, the early Mesozoic magmatism and the paleo-Asian ocean tectonic system. Mongolia-Okhotsk tectonic system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Craton subduction collision. The early Mesozoic magmatism in Northeast Asi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early and Middle Triassic, late Triassic and early Jurassic. The early Mesozoic calc-alkaline magmatism in the Erguna massif reveals the occurrence of the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Mongolia-Okhotsk oceanic plate. The Triassic alkaline and bimodal magmatism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revealed the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after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Bimodal magmatism, along with stable continental margin deposits, implies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and a passive margin background. The early Jurassic calc-alkaline magmatism and its composition polarity together with the continental margin accretive complex revealed the beginning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to the Eurasian contin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302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98300,12120114085401)
【分类号】:P588.1;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济安;杨进辉;;记载了早中生代壳幔演化的赤峰-凌源地质走廊[J];岩石学报;2011年12期
2 邵济安,韩庆军;内蒙古东部早中生代壳幔过渡带──捕虏体岩石高温高压下弹性波速度实验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年S1期
3 徐先兵;张岳桥;贾东;舒良树;王瑞瑞;;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J];中国地质;2009年03期
4 陈泽超;林伟;Michel FAURE;Claude LEPVRIER;褚杨;王清晨;;越南东北部早中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J];岩石学报;2013年05期
5 彭头平,席先武,王岳军,彭冰霞,江志敏;湘东北早中生代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3期
6 W.Alles;黄凤鸣;;南朝鲜早中生代碰撞期后的深成作用[J];地质科学译丛;1992年03期
7 于祥权;;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研究现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9期
8 佘宏全;梁玉伟;李进文;关继东;张德全;杨郧城;向安平;金俊;谭刚;张斌;;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张爱奎;刘光莲;莫宣学;刘军培;张文权;陈海福;李云平;;青海祁漫塔格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构造背景与成矿关系[J];西北地质;2012年01期
10 张岳桥;徐先兵;贾东;舒良树;;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J];地学前缘;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杨;林伟;M ichel Faure;王清晨;;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陈泽超;林伟;Michel FAURE;Claude LEPVRIER;褚杨;王清晨;;越南东北部早中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3 胡健民;刘晓文;赵越;徐刚;;辽西-冀北地区燕山板内变形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演化[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陈荣;邢光福;杨祝良;周宇章;余明刚;李龙明;;浙东早中生代火山—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计文化;李荣社;陈守建;赵振明;于浦生;孟勇;潘小平;;西昆仑与喀喇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格局[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6 蔡剑辉;阎国翰;任康绪;牟保磊;;华北克拉通北缘早中生代碱性侵入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李献华;李武显;;华南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林伟;Michel Faure;Claude Lepvrier;陈泽超;褚杨;王清晨;N'guyen Van Vuong;Vu Van Tich;;华南板块南缘早中生代的逆冲推覆构造及其相关的动力学背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王立全;潘桂棠;李才;朱弟成;;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冈底斯岛弧造山作用的重要地质事件信息[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张旗;王焰;金惟俊;王元龙;李承东;熊小林;;早中生代的华北北部山脉:来自花岗岩的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昱;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大地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柳长峰;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带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907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07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