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进展
本文选题:储层非均质性 + 地质成因 ; 参考:《高校地质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储层非均质性作为储层表征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分类、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分析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等。国外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实验研究储层孔渗等物性特征及其对流体渗流规律的影响、利用野外露头资料开展地质建模和模拟研究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分析。国内主要包括通过沉积学、成岩作用等地质成因分析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和基于测井精细解释的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进行非均质性的定量评价等。研究方法有地质成因分析法、层序地层学方法、各种实验研究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各种数学计算方法、测井解释方法、地质建模方法、地震预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生产动态分析法等。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Abstract]: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mainly includ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lassificati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origin analysis and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nfluence on oil and gas field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broad mainly includes the use of various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such a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fluid seepage law.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s carried out by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based on outcrop data. In China,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s mainly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geological genetic analysis, such as sedimentology, diagenesis, etc., 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such a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permeability based on fine interpretation by logging, etc.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geological genetic analysis method, sequence stratigraphy method, various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geostatistics method, various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methods, log interpretation method, geological modeling method,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production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and so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On this basi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re pointed out.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O2驱油与埋存关键技术”(2011ZX05016-0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2015年股份公司精细油藏描述跟踪项目”(2015-40217-000012)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彬;卢刚;;榆林山_2~3段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2 夏进军;汪盈盈;;小洼油田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张云鹏;汤艳;;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述[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3期
4 丛琳;马世忠;李文龙;钱方园;邢贝贝;;萨北油田北二东两三结合试验区高台子油层储层非均质性[J];价值工程;2012年20期
5 郭侃;柳肯;;陕北曹崾岘地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辽宁化工;2012年10期
6 邓燕;;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23期
7 刘秀婵;陈西泮;张添锦;罗江云;;鄂尔多斯盆地曹凡峪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23期
8 尹燕义,,王国娟,李世安,王岫岩;辽河冷家油田S_(1+2)段储层非均质性灰色理论评价[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9 杨颖;黄煜辰;张茂;薄婷婷;张家志;;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技术发展现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5期
10 牛世忠;胡望水;熊平;;储层非均质性模型在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景彦;李喜臣;张英志;张宇;;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河流-三角洲沉积构成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何珍;符力耘;方战杰;;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多尺度储层非均质性定量描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林光荣;刘秋兰;刘学刚;杜朝峰;卢燕;;利用组合模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于建华;李幼铭;;应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模拟储层非均质性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唐志远;孙赞东;魏建新;;基于物理模型的溶蚀孔洞型储层非均质性AVO/AVA反演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邢德敬;刘辰生;;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耀辉;吴大全;贾剑波;樊光梅;杨琴;付亮;;储层非均质性对大路沟三区开发效果影响探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李国会;蒙启安;包丽;李奕农;;砂体成因类型与成岩作用对储层非均质性和含油性的控制作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史成恩;朱圣举;周益辉;;鄂尔多撕盆地中生界储层非均质性与开发对策[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周单;黄旭日;胡光义;;地震和相约束的建模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翠玲;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传美;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非均质性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翟顺涛;陕北富县地区马五段上部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加军;塔中Ⅰ号气田83井区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杜阳阳;利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相与储层非均质性[D];长安大学;2015年
5 薛颖;文明寨油田明1、明15、明16块沙二下、沙三上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6 王海鹏;储层非均质性等效表征及三维地质模型[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闫海滨;西区采油厂正30井区长6油藏描述[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井翠;苏里格气田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唐宇;王家岗油田王146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许宏龙;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12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1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