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沉积相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
本文选题:涠西南凹陷 + 层序地层格架 ; 参考:《中国矿业》2017年S2期
【摘要】:通过建立涠西南凹陷流一段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的空间展布特征,指出1号断裂带下降盘北物源浊积扇沉积体系、2号断裂带长轴西物源浊积扇沉积体系、涠洲6-B构造附近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和南部物源浊积扇沉积体系为涠西南凹陷流一段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勘探方向。综合应用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及高分辨率地震反演技术进行岩性地层圈闭的有效识别,对有利目标进行了精细落实。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为涠西南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Abstract]:By establishing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Liyi member in Wei Southwest sa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n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re determin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of the turbidite fan from the north of the descending plate and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turbidite fan from the west of the long axis of the No. 2 fault zone in the No. 1 fault zone.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shore-shallow-lake beach and dam near Weizhou 6-B structure and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turbidite fan from southern provenance are favorable exploration directions for lithologic and stratigraphic traps of Liuyi member in Wei Southwest sag.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and high-resolution seismic inversion technology to identify lithostratigraphic traps effectively, the fine implementation of favorable targets. Through drilling and verification, good exploration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and rich experi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for exploration of lithostratigraph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Wei Southwest sag.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基金】:“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技术”资助(编号:2016ZX05024-00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超;焦贵浩;吕友生;郑良合;;岩性地层圈闭勘探思路及其工业制图的建议[J];中国石油勘探;2005年06期
2 王根照;;非单一岩性地层中的弱反射[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年03期
3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冯志强;袁选俊;池英柳;陶士振;薛叔浩;;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3期
4 蔡昊;;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J];电子测试;2013年11期
5 纪学武;夏义平;康南昌;李明杰;李廷辉;赵忠臣;;岩性地层圈闭识别工作步骤及配套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1期
6 贾承造,池英柳;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资源潜力与勘探技术(英文)[J];Petroleum Science;2004年02期
7 潘烨;韦龙明;谭思哲;;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J];矿床地质;2010年S1期
8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李明,池英柳,姚逢昌,郑晓东,刘晓,殷积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3期
9 郭泽清;刘卫红;张林;张绍胜;孔骅;;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5期
10 李景明;李东旭;杨冬;马硕鹏;;中国岩性地层气藏的勘探前景[J];岩性油气藏;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袁剑英;刘全新;卫平生;陈启林;杨占龙;刘化清;张虎权;;西北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2 张莹;潘保芝;薛林福;黄布宙;;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在岩性地层油气藏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英民;刘豪;王媛;;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坡折带的成因展布及其对层序、沉积和岩性地层圈闭的控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英民;冯志强;辛仁臣;杨玉峰;李群;张革;王颖;杜金玲;;湖盆坡折带对低位域沉积和岩性地层圈闭的控制——以松辽盆地英台-大安地区姚家组为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杨会东;宋立忠;董丽红;于连忠;褚春梅;张萍;;坳陷盆地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方法探讨[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7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赵凡 李晓明 郑雪蕾;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记者 蒋寒;我国进军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N];科技日报;2007年
3 刘晓飞 张瑞雪;解密岩性油气藏勘探核心技术[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张小青 黎平 刘殊;吹响向新层位勘探进军的号角[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易士威;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理论与实践[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2 陈海清;柴达木盆地柴西南三维区岩性地层圈闭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一民;岩性地层油气藏储层地球物理响应与勘探原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黄兴文;坳陷湖盆缓坡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岩性地层圈闭有利区带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周宗明;辽河滩海地区古近系储层特征与岩性地层圈闭评价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马立桥;二连盆地阿南—阿北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发育特征与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D];浙江大学;2005年
7 徐文世;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王颖;大型坳陷湖盆坡折带对沉积和岩性地层圈闭的控制作用[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9 王腾飞;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毓;齐家—鸳鸯沟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2 顾培;塔里木盆地上古生界岩性地层圈闭形成及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储层测井综合评价在岩性地层油气藏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媛媛;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古近系储层特征与有利岩性地层圈闭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钟文俊;大北克深地区复杂岩性地层井眼稳定性的测井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6 潘冬;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体系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7 谭庆伟;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地区恐龙生物群及同时代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吴鹏;青海可可西里五雪峰及邻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9 徐梦瑶;长春油田C区块双二段沉积体系特征与有利相带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10 付彦辉;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4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1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