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对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指示意义
本文选题:青藏高原东北缘 + 西秦岭 ; 参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年02期
【摘要】:天水盆地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晚新生代盆地,西秦岭北缘断裂穿盆而过。盆地内充填了较为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了该区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历史,对研究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构造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构造变形分析与测量,结合已有的年代学与沉积学研究,初步提出天水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序列与构造应力场,重建其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详细研究表明,天水盆地晚新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即中新世早-晚期NW-SE向构造伸展,沉积盆地发育,并伴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喷发和金刚石矿床形成;中新世晚期-早、中更新世NE-SW向挤压,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其动力学背景可能源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北东向扩展,指示高原物质扩散开始显著影响到西秦岭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受近N-S向伸展作用控制,盆地发生向东有限挤出并伴随顺时针旋转,主要由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过程中,区域构造挤压应力方向发生顺时针偏转所致。
[Abstract]:Tianshui Basin is a late Cenozoic basin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basin is filled with relatively complete late Cenozoic strata and the history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is record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of the NNE extens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detailed fiel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studies of geochronology and sedimentology,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sequence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in Tianshui Basin were preliminarily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its lat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The detailed study shows that the Tianshui basin has undergone three tectonic evolution periods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the early to late Miocene NW-SE extension, sedimentary basin development, accompanied by alkaline ultrabasic volcanic eruption and diamond deposit formation; In the late Miocene to early Miocene, the NE-SW direction was squeezed and the tectonic inversion occurred in the basin. The dynamic background of the basin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late Cenozoic extension of the north-east dire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dicating that the material diffusion of the plateau bega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West Qinling region.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basin has been controlled by the near N-S extension and the basin has been extruded eastward and rotated clockwise mainly due to the clockwise deflection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compressive stress direction dur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o the north and east.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主要活动构造带构造研究及系列构造图编制(1212011120099)”和“中央造山带与南北构造带交汇区地壳深部地质调查(1212011220259)”联合资助
【分类号】:P5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逸;张长厚;李程明;史小龙;;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应力反演的燕山中段中侏罗世 早白垩世构造应力场序列[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5年02期
2 杨晓平;冯希杰;黄雄南;宋方敏;李高阳;陈献程;张玲;黄伟亮;;礼县—罗家堡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兼论1654年礼县8级地震孕震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2期
3 詹艳;赵国泽;王立凤;王继军;陈小斌;赵凌强;肖骑彬;;西秦岭与南北地震构造带交汇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8期
4 李江海;李维波;周肖贝;杨静懿;程雅琳;毛翔;;全球沉积盆地结构与构造演化特征:洲际纬向超长剖面对比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4年01期
5 施炜;刘源;刘洋;陈鹏;陈龙;岑敏;黄兴富;李恒强;;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13年04期
6 马收先;张岳桥;李海龙;李建华;李勇;;青藏高原东北缘新近纪晚期构造挤出:来自西秦岭地区安化—成县盆地的证据[J];地学前缘;2013年04期
7 许志琴;李海兵;唐哲民;戚学祥;李化启;蔡志慧;;大型走滑断裂对青藏高原地体构架的改造[J];岩石学报;2011年11期
8 喻学惠;莫宣学;赵志丹;和文言;李勇;;西秦岭新生代双峰式火山作用及南北构造带成因初探[J];岩石学报;2011年07期
9 朱光;朴学峰;张力;张必龙;陈印;胡召齐;;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J];地质论评;2011年02期
10 樊春;王二七;王刚;王世锋;;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新近纪以来的右行走滑运动及其构造变换研究——以青川断裂为例[J];地质科学;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启云;张培震;郑文俊;柴炽章;王伟涛;杜鹏;俞晶星;;青藏高原东北缘三关口-牛首山断裂的右旋走滑与弧形构造带扩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05期
2 LEI QiYun;ZHANG PeiZhen;ZHENG WenJun;CHAI ChiZhang;WANG WeiTao;DU Peng;YU JingXing;;Dextral strike-slip of Sanguankou-Niushoushan fault zone and extension of arc tecton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6年05期
3 韩雨;牛漫兰;;肥东花岗质岩脉的变形及年代学特征对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构造活动的指示[J];岩石学报;2016年04期
4 朱光;王薇;顾承串;张帅;刘程;;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J];岩石学报;2016年04期
5 王岩泉;孙德有;单俊峰;李军;黄玉龙;李思伟;;郯庐断裂带辽河段始新世中基性火山岩成因与构造背景: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证据[J];岩石学报;2016年04期
6 LI Jian;ZHANG Yueqiao;LI Hailong;XIONG Jinhong;LI Jianhua;WU Tairan;;Revisiting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Northeast Tibet[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6年02期
7 陈鹏;施炜;杨家喜;李江瑜;;天水盆地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对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指示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年02期
8 宋利宏;朱光;赵田;林少泽;;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内变形记录与构造意义[J];地质论评;2016年02期
9 李浩;杨为民;黄晓;刘廷;田尤;程小杰;;天水市麦积区税湾地震黄土滑坡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地质力学学报;2016年01期
10 李建;张岳桥;吴泰然;李海龙;熊金红;李建华;;青川断裂带中段断层泥中石英颗粒表面微形貌特征及其年代学意义[J];地球学报;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艳;赵国泽;王立凤;王继军;陈小斌;赵凌强;肖骑彬;;西秦岭与南北地震构造带交汇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8期
2 郑文俊;袁道阳;何文贵;闵伟;任治坤;刘兴旺;王爱国;许冲;葛伟鹏;李峰;;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孕震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12期
3 ZHAN Yan;ZHAO GuoZe;UNSWORTH Martyn;WANG LiFeng;CHEN XiaoBin;LI Tao;XIAO QiBin;WANG JiJun;TANG Ji;CAI JunTao;WANG YanZhao;;Deep structure beneath the southwest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seimogenetic context of the 4.20 Lushan M_S7.0 earthquak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Z2期
4 许冲;徐锡伟;郑文俊;闵伟;任治坤;李志强;;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触发滑坡及其构造分析[J];地震地质;2013年03期
5 郑文俊;闵伟;何文贵;任治坤;刘兴旺;王爱国;许冲;李峰;;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J];地震地质;2013年03期
6 詹艳;赵国泽;UNSWORTH Martyn;王立凤;陈小斌;李涛;肖骑彬;王继军;汤吉;蔡军涛;王阎昭;;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4.20芦山7.0级地震区的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7 施炜;刘源;刘洋;陈鹏;陈龙;岑敏;黄兴富;李恒强;;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13年04期
8 陈虹;胡健民;公王斌;李利波;;青藏高原东北缘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J];地学前缘;2013年04期
9 黄兴富;施炜;李恒强;陈龙;岑敏;;银川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银川盆地主边界断裂运动学的约束[J];地学前缘;2013年04期
10 王令占;田洋;涂兵;曾波夫;谢国刚;;鄂西利川齐岳山高陡背斜带的古应力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全忠;;虾拉沱盆地性状与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2 陈国达;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3年03期
3 戴苏兰,刘树根,赵永胜,赵泽江,高芳珍,吴世林,牟凤荣;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1998年02期
4 王新民,李相博,郭彦如;改造型盆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5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6 朱夏;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1期
7 郑荣椿;云南昭通第三纪褐煤盆地成因的探讨——对“岩溶侵蚀盆地”成因的异议[J];中国岩溶;1985年Z1期
8 王发宁;江西周田盆地成盐地质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6年02期
9 万静萍,马立祥,周宗良,张印斋;变形盆地沉积相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10 龙汉春;以中原地区为例论华北中新生代地洼盆地的构造类型及其控油气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顾雪祥;;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柳益群;韩作振;冯乔;邢秀娟;樊爱萍;杨仁超;;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忠;;中国的盆地动力学——21世纪开初十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李国栋;申少宁;;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5 刘建明;谭俊;储雪蕾;刘伟;陈旭瑞;;沉积盆地中的成油与成矿:盆地流体作用的两个方面[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吴浩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构造古地理及其有关油气前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7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麦昌荣;;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中心探讨及其找油气前景[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9 王立飞;张莉;曾祥辉;;礼乐盆地沉积特征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顾雪祥;李保华;付绍洪;徐仕海;董树义;;右江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刘晓慧;松辽外围发现5个中新生代油气远景盆地[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江其勤 黄泽光;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N];中国石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3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5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6 李双庆;中国东北地区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赵德军;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地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9 宋鹰;松辽盆地裂后期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10 陈建平;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朱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地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章朋;胶莱盆地白垩系底部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玉良;鄂尔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朱国胜;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气区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9 刘志;亚诺斯盆地新生界卡沃内拉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钱劲;南美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区带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31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3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