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孕震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8-05-25 05:41

  本文选题:汶川地震 + 芦山地震 ; 参考:《科学通报》2017年17期


【摘要】: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野外地质调查、同震位移和汶川地震前形变观测结果为约束,分析研究了高海拔地形蓄积的重力位能作用下,中地壳低速层的存在以及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同时破裂的条件下汶川地震的发生对龙门山南段孕震环境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模型壳幔介质属性及空间结构下,龙门山断裂带西侧低速层的存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的地形特征以及汶川地震时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同时破裂的条件,是控制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孕震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地形和低速层对汶川地震引发的芦山地震孕震环境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所选剖面的北东段,地形特征的影响更为明显,而汶川地震双破裂面的影响则较小.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ush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 of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gravity potential energy of the high elevation topographic accumulation. The impact of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e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of the south Longmen Mounta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low velocity layers in the middle crust and the simultaneous rupture of the central fault and the Qianshan faul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velocity layer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exists under certain model crust-mantle medium properties and spatial structure. The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al zone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imultaneous rupture of the central fault and the Qianshan fault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impact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Among them,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low velocity layer on the Coulomb rupture stress change of Lushan earthquake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s more obvious in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section of the selected section. The effect of double fracture surfac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s relatively small.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408014);中国地震局基本业务专项(DQJB16B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4079)资助
【分类号】:P3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5·12”汶川地震专辑——谨以此专辑纪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灾后重建的人们[J];地质学报;2008年12期

2 蓟夏;;法大师生积极向汶川地震灾区奉献爱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朱磊;;从汶川地震感悟科学发展[J];中国工程咨询;2008年09期

4 谢章中;;汶川地震灾区地灾评估结果形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4期

5 ;山西省地震局及时应对汶川地震得到省政府领导的肯定[J];山西地震;2008年02期

6 孙景隆;;汶川地震[J];水利天地;2008年08期

7 时香丽;韩健;;汶川地震一周年祭[J];中国三峡;2009年05期

8 余子彤;;过汶川地震区[J];陕西煤炭;2011年05期

9 张北春;;汶川地震[J];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02期

10 蓝煜昕;;汶川地震文献综述[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汶川地震灾区水电工程震损调查及其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2 梁春涛;杨宜海;余洋洋;;汶川地震研究现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李碧雄;王哲;Khalid M Mosalam;王旋;;浅析汶川地震中楼梯的破坏特征[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4 姚颖;蒋锋;张建海;;汶川地震后沙牌水电站调查及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5 朱卫平;姚国涛;张婉;刘英会;张玄杰;赵百民;王艳;朱宏伟;;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成因关系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刘博研;史保平;雷建设;;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及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蔡晋安;陈会忠;沈萍;;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效益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张永久;吴小平;官致君;;汶川地震与松潘—平武地震的宏观异常对比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周云;张超;邓雪松;;由汶川地震反思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雪萍;;汶川地震应急的遥感评估方法[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蕾;并非汶川地震余震[N];四川日报;2013年

2 记者 陈怡;解构汶川地震持续影响[N];上海科技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胡亚柱;汶川地震为何波及甚广?[N];南方日报;2008年

4 ;美专家说:汶川地震事先并无征兆[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唐志权;汶川地震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N];营口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瑜;涅i弥,

本文编号:1932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32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1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