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板块运动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速度场和水平剪切应力场的影响
本文选题:地幔对流 + 板块运动 ; 参考:《地学前缘》2017年05期
【摘要】:笔者建立了基于地震层析成像的热地幔对流模型,并分别计算了有、无地表板块运动约束下的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对流速度场和水平剪切应力场。结果表明,欧亚板块运动速度对中国大陆地幔浅部的对流速度场影响较大,而对对流应力场的影响较小。在岩石圈底部(约100km深度),对流速度方向差异基本上达到了50%,幅度差异达到了80%以上,而地幔对流应力场的差异在方向上基本上小于10%、幅度上基本上小于20%。因此,如果仅研究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应力场,则可以采用无板块速度约束的热对流模型。但如果要研究地幔浅部的对流状态和格局,则需要考虑板块运动速度。
[Abstract]:A thermal mantle convection model based on seismic tomograph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antle convection velocity field and horizontal shear stress field at the bottom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of the surface plate movement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of Eurasian plate move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vective velocity field in the shallow mantle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 bu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onvective stress field. At the bottom of the lithosphere (about 100km depth), the difference of convection velocity direction is basically 50%, the amplitude difference is more than 80%, while the difference of mantle convection stress field is basically less than 10 0 in direction and 20% in amplitude. Therefore, if we only study the convection stress field in the mantle at the bottom of the lithosphere, a thermal convection model without plate velocity constraints can be used. However, if we want to study the convection state and pattern in shallow mantle,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velocity of plate mo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
【基金】: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地震行业科研专项“芦山7.0级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及其影响研究”(201408014)
【分类号】:P54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耀霖;地幔对流研究的一些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2 李荫亭;地幔对流的数值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2期
3 王绳祖,李建国,张宗淳;地幔对流的实验研究:非立柱状幔柱和地幔涡旋[J];地震地质;2000年02期
4 F.Albaréde;R.D.vanderHilst;谢晓峰;;可以调和证据矛盾的新地幔对流模型[J];世界地震译丛;2002年03期
5 池顺良,骆鸣津;对“地幔对流”的几点质疑[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2期
6 傅容珊,冷伟,常筱华;地幔对流与深部物质运移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1期
7 刘丽军;Michael Gurnis;;伴随数据同化方法及其在地幔对流中的应用[J];地学前缘;2010年03期
8 刘汉授 ,苏贤泽;亚洲的地幔对流构型及壳下应力场[J];地质地球化学;1979年10期
9 黄培华,傅容珊;中国岩石层底面地幔对流状态的探讨[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1期
10 朱岳清,强祖基,马丽;小尺度地幔对流、壳下应力场与华北地震[J];地震地质;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怀;朱桂芝;;有限单元法研究全球地幔对流主要影响因素[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瑶琪;许晓霞;李茹;;超大陆与地幔对流反转数值模拟[A];中国古陆块构造演化与超大陆旋回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朱涛;冯锐;;三维变粘度地幔对流的理论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4 白武明;陈祖安;黄晓葛;;小尺度地幔对流和大陆造山[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斯奇;石耀霖;;观测约束下的三维全球地幔对流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李力刚;;几种全地幔对流的数学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杨安;黄金水;;相变对金星地幔对流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晨;张双喜;高冰玉;;地幔对流与板块俯冲的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韩立杰;孙荀英;;三维球壳中地幔流动形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探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傅容珊;王毅;黄建华;常筱华;;地幔粘滞结构对密度异常驱动地幔对流格局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洁;天山上地幔对流与造山运动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2 杨亭;地幔底部热化学异常体演化及其对地幔对流格局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朱涛;全球地幔对流的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朱涛;全球变粘度地幔对流与地表板块运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杨;俯冲岩石圈形在D“层发生过钙钛矿相变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习武;壳幔耦合动力行为的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44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4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