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长春油田C区块双二段沉积体系特征与有利相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8 01:27

  本文选题:长春油田 + 扇三角洲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长春油田C区块位于伊通盆地鹿乡断陷五星构造带,受2号和17号断裂控制。构造形态为向南西倾的单斜构造,目的层是古近系双阳组,埋深1800-1900 m。储层的沉积体系为扇三角洲,具有高孔渗、高孔喉比的特征,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岩石类型与沉积相类型钻井揭示长春油田C区块双二段有四种主要岩石类型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与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通过岩心资料建立岩性模式,并针对仅有电性资料的井建立电性模式,完善C区块的岩性及岩相研究。二、以单砂体为单位的沉积体系分析对C区块双二段5个砂组四十多个单砂体逐一进行沉积体系分析,综合分析其物源入口、物源流向、以及形成砂体粒级,砂体成因等问题。分析结果显示C区块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要特征为东部物源近距离搬运,河道由东向西延伸并常发生河道改道或叠置。三、有利沉积相带分析通过将该区物性与含油性结合,并对数据整理统计,得出该区孔隙度普遍较大,从渗透率将单砂体分为三等,最好的层位在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都有,有利相带为平原河道(砂质河道与废弃河道,砾质河道稍逊)和前缘河口坝,部分天然堤,水下河道亦有较好含油性。
[Abstract]:Block C of Changchun Oilfield is located in Wuxing structural belt of Luxiang fault depression in Yitong Basin, controlled by 2 and 17 faults. The structure is a monoclinal structure with a southwestward dip, and the target layer is the Shuangyang formation of Paleogene, with a buried depth of 1800-1900 m.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reservoir is fan delt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orosity and high pore-throat ratio, and th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s seriou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drilling of rock type and sedimentary facies type reveals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 rock types in double member of C block in Changchun Oilfield: conglomerate, sandstone, siltstone and mudstone. The front subfacies of fan delta and the subfacies of plain of fan delta are identified. The lithologic model is established through core data and electric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wells with only electrical data to perfect the lithology and lithofacies study of block C. Secondly, the sedimentary system analysis of more than 40 single sand bodies of 5 sand formations in double second stage in C block is carried out, and its material source inlet, material flow direction, grain size of sand body and origin of sand body are analyzed synthe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fan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in block C are the close transport of the eastern provenance, the extension of the channel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 channel diversion or overlay. Third, the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zone analysis, by combin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il content of the area, and sorting out the dat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orosity in this area is generally larger, and the single sand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from the permeability. The best layers are in the fan delta plain and the front edge of the fan delta. The favorable facies zones are plain channel (sandy channel and abandoned channel, gravelly channel slightly inferior) and front edge estuary dam. Some natural dikes and underwater channel also have good oil conten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军;陈萍莉;;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3期

2 王平;邹德江;李胜利;;深县凹陷沙一下段沉积体系恢复方法[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2年01期

3 王红霞;李睿;;甘肃北山地区沙婆泉期沉积体系特征[J];甘肃科技;2013年13期

4 Werner Ricken;汪筱林;;记录小规模气候旋回的沉积体系的敏感性[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5 刘振夏,夏东兴,王揆洋;中国陆架潮流沉积体系和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8年02期

6 赵俊兴,田景春,蔡进功;惠民凹陷南坡古中生代沉积体系特征及时空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7 李华;何幼斌;王振奇;;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8 张成弓;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隆轲;杨帅;;黔南-桂中地区二叠系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9 杨福珍,,王宇林,高明泽;平庄西露天矿区元宝山组沉积体系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张银国;梁杰;;南黄海盆地二叠系至三叠系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会东;宋立忠;董丽红;于连忠;褚春梅;张萍;;坳陷盆地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方法探讨[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3 孟睿;;浅谈纳岭沟地区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吴因业;涂小仙;;吐鲁番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与油气储集体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赖生华;陆先亮;束青林;;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高抒;;全新世海岸沉积体系形成、演化及资源潜力:以江苏海岸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安春;秦蕴珊;;中国近海细粒沉积体系及其环境响应[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刘家铎;张哨楠;田景春;赵锡奎;何建军;;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沉积体系及储层评价[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敬小军;高攀峰;李儒春;杨立国;姬瑞兰;王勇;;绥靖油田主力生油层系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石油勘探[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腾飞;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秦志亮;南海北部陆坡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过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魏红红;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窦伟坦;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刘文;Rub’Al Khali盆地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石油地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付锁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朱志军;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体系及物质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伟;柴达木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海侨;英台地区萨葡高油层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刘晓;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冬;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沉积体系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2 谭庆伟;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地区恐龙生物群及同时代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吴鹏;青海可可西里五雪峰及邻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徐梦瑶;长春油田C区块双二段沉积体系特征与有利相带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5 付彦辉;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刘智;中卫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赵玉峰;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体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李新富;正村勘探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聚煤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韦东晓;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岳翠;松辽盆地南部伏龙泉断陷北部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4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44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