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结构面三维粗糙度评价的新方法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 岩体结构面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获得具有明确几何意义及理论依据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指标,结合结构面剪切破坏机制,阐明将结构面潜在接触部分作为粗糙度评价重要因素的理论依据;将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指标与其力学性质建立联系,提出描述结构面三维粗糙程度的新参数 粗糙度指标I_(PAP)。I_(PAP)即岩体结构面的潜在接触部分在垂直于剪切方向的面的投影面积与结构面水平投影面积之比,I_(PAP)体现了结构面在剪切方向的三维几何信息,具有各向异性。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Matlab编程,实现了结构面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及I_(PAP)的计算。以工程应用实例,展示I_(PAP)的计算过程;研究同一结构面不同精细程度的几何模型的I_(PAP),结果表明:基于I_(PAP)评价的结构面粗糙度具有各向异性,且同一剪切方向的结构面PAPI随其几何模型精细程度的增强而增大。对比研究PAPI与Grasselli粗糙度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基于此2种方法的粗糙度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此外,I_(PAP)可与结构面抗剪强度建立一定联系,为结构面抗剪强度估算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oughness of rock mass structural plane with clear geometric meaning and theoretical basis, combined with shear failure mechanism of structural plane, it is expounded that the potential contact part of structural plan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roughness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ructural surface roughness is related to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 new parameter for describing the roughness of structural plane is presented, I. E. the ratio of projected area to horizontal projection area of th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shear direction of the potential contact part of the rock mass structure plane and the ratio of the projected area to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area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3D geometric information of the plane in the shear direction, Have anisotropy. Based on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and Matlab programming, the 3D geometric model of structural plane and the calculation of IAPs are realized. An example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s given to show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of IAPs, and to study the geometric model of the same structure plane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fin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ughness of the structure surfac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IAPs has anisotropy. The PAPI of the structure plane in the same shear direc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ecision of the geometr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ughness evaluation results based on PAPI and Grasselli are similar. In addition, IAP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shear strength estimation model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637)~~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葛云峰;唐辉明;王亮清;赵斌滨;吴益平;熊承仁;;天然岩体结构面粗糙度各向异性、尺寸效应、间距效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2 马俊伟;唐辉明;胡新丽;雍睿;夏浩;宋友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滑坡物理模型试验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14年05期
3 唐辉明;葛云峰;王亮清;苑谊;黄磊;孙淼军;;Study on Estimation Method of Rock Mass Discontinuity Shear Strength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and Image Technique[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葛云峰;基于BAP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与峰值抗剪强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进军;郭鑫伟;廖骅;张洪波;;基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的桥梁挠度变形测量[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年06期
2 蔡毅;唐辉明;葛云峰;张申;谭钦文;;岩体结构面三维粗糙度评价的新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3 孙光林;胡江春;陶志刚;王进;赵帅;;复杂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监测预警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4 张逢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公路边坡监测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6年21期
5 陈世江;朱万成;王创业;张飞;;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定量表征研究进展[J];力学学报;2017年02期
6 唐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J];矿山测量;2016年04期
7 祝文婷;;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深坑岩壁精细勘测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6年04期
8 赵建军;蔺冰;马运韬;张晓东;兰志勇;黄润秋;;缓倾煤层采空区上覆岩体变形特征物理模拟研究[J];煤炭学报;2016年06期
9 黄树松;窦爱霞;王晓青;袁小祥;;基于震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的建筑物破坏特征分析[J];地震学报;2016年03期
10 阮晓光;殷耀国;;TLS地形测绘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侯迪;岩石节理抗剪强度与渗透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孙辅庭;张拉型硬岩节理三维形貌表征及其灌浆前后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3 陈世江;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三维表征方法及其应用[D];东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志成;刘泉声;刘小燕;;节理的剪切力学性质与含三维形貌参数的剪切强度准则比较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2 葛云峰;唐辉明;黄磊;王亮清;孙淼军;范怡静;;岩体结构面三维粗糙度系数表征新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3 唐辉明;葛云峰;王亮清;苑谊;黄磊;孙淼军;;Study on Estimation Method of Rock Mass Discontinuity Shear Strength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and Image Technique[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2年06期
4 冯振;殷跃平;李滨;闫金凯;;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5 陈旭光;张强勇;段抗;刘德军;张宁;;基于光栅传感的模型测量系统应用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5期
6 杨国香;伍法权;董金玉;祁生文;;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7 李利平;李术才;赵勇;李树忱;王汉鹏;刘钦;赵岩;原小帅;;超大断面隧道软弱破碎围岩渐进破坏过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8 周大伟;吴侃;唐瑞林;周建伟;;点云密度对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精度及沉陷参数的影响[J];金属矿山;2011年09期
9 葛云峰;唐辉明;刘晓;黄磊;倪卫达;邹宗兴;;岩体结构面直剪实验的剪切面积误差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杜时贵;胡云进;胡晓飞;郭霄;;Comparison between Empirical Estimation by JRC-JCS Model and Direct Shear Test for Joint Shear Strength[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伟;风成沙波纹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岩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3 殷黎明;甘肃北山花岗岩节理水力、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磊;任青文;;岩体结构面新型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2 张永荣,余宏明,殷坤龙,姜淑花;江西某厂区边坡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1期
3 原国红;马琳;;岩体结构面参数概率分布假设检验的计算机实现[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4年02期
4 刘艳章;盛建龙;葛修润;王水林;;基于岩体结构面分布分形维的岩体质量评价[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5 宋志建;;某工程原位岩体抗剪强度及岩体变形试验的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2期
6 周创兵;陈益峰;姜清辉;卢文波;;论岩体多场广义耦合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7 徐磊;任青文;王威;陈桂;;岩体结构面非线性弹性-塑性软化本构模型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8 高峰;王连国;;岩体结构面几何性质参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年03期
9 孙操;孙曙光;;岩体结构面流变特性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09年18期
10 孙操;孙曙光;;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建龙;伍佑伦;朱瑞赓;;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工程应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徐继先;;岩体结构面三维随机模拟与岩体块度计算[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张文彬;;结构面在岩体的力学作用中起控制作用的机理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4 阎树魁;;控制岩体活动的地质因素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5 井兰如;;岩体结构面随机网络及其在离散单元法、渗流计算以及块体分析理论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6 李荣强;孔德坊;;岩体结构面起伏特性的力学效应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7 杜景灿;陈祖煜;弥洪亮;汪小刚;贾志欣;;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杜景灿;陈祖煜;弥宏亮;汪小刚;贾志欣;杨镇;李新强;;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巩城城;马凤山;张亚民;王善飞;刘自成;;基于岩体结构面统计与分维数的岩体质量评价及其在矿山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10 夏熙伦;;三峡工程岩体结构面剪切流变试验研究[A];三峡工程坝址区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研究文集(下册)[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牡丹;基于岩体结构面特征的三维网络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吴相超;软岩隧道式锚碇原位缩尺模型试验及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盛建龙;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张宜虎;岩体等效水力学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5 龚汉松;岩体爆破块度控制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秦启荣;深部岩体结构面预测及其石油井壁工程稳定性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7 程骋;应变岩爆的岩体刚度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8 米德才;浅埋大跨度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9 谢冰;岩体动态损伤特性分析及其在基础爆破安全控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刘子侠;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岩体结构面信息快速采集的研究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基于数字图像的岩体结构面参数解译与网络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姚文鑫;基于裂隙连通路径和数值模拟的岩体渗透性评价[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薪荣;红岭铅锌矿采空区稳定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4 熊魂;黄河茨哈峡水电站坝后右岸高边坡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胡卫军;西部富水软弱围岩大断面马头门围岩失稳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赵子乔;基于岩体分级和三维激光扫描的围岩稳定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7 郑健;岩体结构面几何参数获取的数字化方法及三维网络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于宏祥;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及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区间概率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小越;基于TLS技术的岩体结构面识别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10 刘海建;九仗沟金矿采矿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47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4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