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新一轮岩相古地理编图对华南重大地质问题的反映——早古生代晚期“华南统一板块”演化

发布时间:2018-05-28 21:00

  本文选题:岩相古地理 + 华南板块 ; 参考:《沉积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以板块级别的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编图为手段,重塑和反映构造—盆地演化过程,可为探讨重大地学问题提供线索依据。从华南大区古地理重建的角度,对构造学者提出的"华南统一板块"和加里东晚期"陆内造山"模式给予验证。研究表明:以往认为属不同构造单元的扬子陆块和华夏地块之间,沉积相配置为连续过渡、符合瓦尔特相律,没有分隔盆地的重大构造界线,指示华南残留洋盆并不存在。早古生代晚期的古地理演化并未反映出洋盆消减、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转换,而是板内挤压的造山、造陆过程,可分为板内地壳调整(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鲁丹期)和板块整体抬升(早志留世埃隆期至志留纪末)两个阶段。其实质是在构造转型背景下,华南板块从松散到紧合的"再克拉通化"过程。
[Abstract]:With the small scal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mapping of plate level as a means of remolding and reflecting the tectonic basin evolution process, it can provide clues for the discussion of major geological problems. From the angle of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in the large area of Southern China, the model of "Southern China unified plate" and Gary's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model proposed by the tectonologists was verified. Ming: in the pas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gtze and Huaxia blocks, w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were arranged in a continuous transition, conforming to the Walter phase law, without the major tectonic boundaries of the divided basin, indicating that the Southern China residual oceanic basin did not exist. The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late Early Paleozoic did not reflect the subtractive reduction of the ocean basin and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forward basin. The earth transformation, but the orogeny of the intra plate extru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f the internal plate crustal adjustment (Middle Ordovician to Early Silurian Rudan period) and the whole plate uplift (Early Silurian Elon period to the end of Silurian). The essence of the Southern China plate is the process of "re carat Tonghua" from loose to tight joi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43-005-02)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项目(121201112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2093)~~
【分类号】:P534.4;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岩相古地理》编委会[J];岩相古地理;1998年02期

2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鲍志东;中国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3 张鹏飞;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的代表作——《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J];地质科学;2005年02期

4 ;岩相古地理研究面临的挑战[J];吐哈油气;2005年04期

5 蒋维红;董春梅;闫家宁;;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07年03期

6 华夏;张勤勤;;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7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J];古地理学报;2010年05期

8 丘东洲;标志我国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进展的一次盛会[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年04期

9 王德发;评《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1期

10 ;“第二届全国岩相古地理学术会议”胜利召开[J];沉积学报;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少南;张国星;;华南二叠纪岩相古地理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2 陈洪德;田景春;;中国南方海震旦系—中三叠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刘亚雷;胡秀芳;王道轩;赵岩;张强;文磊;;塔里木盆地三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3年

4 冯增昭;鲍志东;吴茂炳;金振奎; 时晓章;;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蒋盘良;鲍志东;罗璋;鞠天吟;汪红;;中国南方奥陶纪岩相古地理[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何幼斌;罗进雄;;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陈润生;林东燕;江剑丽;;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地层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特征[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徐克定;;下扬子震旦纪岩相古地理与几个构造问题探讨[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10 朱如凯;郭宏莉;何东博;罗忠;;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恳恳;中国岩相古地理编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梁西文;中扬子区晚三叠世—新近纪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刘自亮;燕山中东部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臼齿碳酸盐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周恳恳;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4 曹洁;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远景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昌峰;滇西保山地区石炭系综合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成;中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赵凯强;祁连山寒武纪岩相古地理[D];长安大学;2016年

4 熊琦;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李朝辉;四川盆地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书荣;渤海湾及邻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振鹏;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骆丁;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系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袁振涛;欧龙布鲁克下古生界岩相古地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8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48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a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